
图一:这个清冷的夜。
这个清冷的南坞村。
这儿清冷的夜,不是我的。
这个清冷的南坞村,不是我的。
什么是我的。
我似乎找不到。
我像是一只在漆黑的夜里于荒野中行走的小兽,没有起点,也看不到终点。
我听《抬花轿》。
我听过王清芬的,我觉得不好。
我听过汪荃珍的,我觉得不好。
她们喜欢“创新”“发展”,把经典涂抹得面目全非。
刘荣鑫、高保泰、翟燕身、姚淑芳、常香玉、徐艳琴、吴碧波、虎美玲、朱巧云、苗文华、魏俊英、王红丽等人均演此剧。
我只听宋桂玲的。
宋桂玲的版本我觉得应是最好的。
宋桂玲邀请了王素君加盟《抬花轿》,为她配小生。
王素君是一座里程碑式的大师级人物。
她的音频资料里有不少都是为别人配戏,她为常香玉配《西厢记》,她为柳兰芳配《刘胡兰》,她也为宋桂玲配《抬花轿》。
王素君抽空给同行配戏,在里头唱个三五句,马上就成为流传下来的经典。
听着王素君的唱,我觉得没有了孤单。
心也安静下来。
心沉静下来,才有写几句文字、贴几张图片的情绪。

图二:今天说说前几天傍晚在村外散步的照片。

图三:十三年前的二零零三年,二十四岁,我来这个村子,今年是第十三个年头,我三十七。
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地一路走来,平淡中有过欢欣,琐碎中有过伤心。
就这么一路走来。

图四:来时村头的这排房子下还是一片庄稼,十三年过去,当初的村里的景象已有些模糊。

图五:十三年前的这个位置,于今天相比没有大的变化。
唯一不同的,是看风景的人逐渐变化的心境。

图六:有两年的时间,我就在村子里忙碌五亩耕地,头一年为不停的雨水淹死庄稼而心燥,第二年又为急速下降的水位而发愁。体验了农家生活的诸般不宜,才更懂得珍惜这不易的日子。

图七:路旁密密排列的杨树没有了,风吹树叶哗啦啦的声音再也听不到了。虽然乡邻们把杨树叶的舞动叫作“鬼拍手”,但我还是特别怀念那种可以凉爽心灵的悦耳声音。
伐树的原因,是要把坎坷不平的土路变成水泥路。

图八:二零零三年我来南坞村,她在村小学教书。
二零零四我们恋爱。
二零零五年我们结婚。
有了她的陪伴,我少了许多的孤单。

图九:被麦田包围的小楼,就是她教书的地方。

图十:我曾经流淌汗水和品味艰辛的几亩耕地还在,那水井旁的小树还在,树上雀鸟的家,也在。

图十一: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会离开南坞村。
告别这个留驻我的青春也许半生时光的这个村庄,我能带走什么?
我什么也带不走。
我能带走的,也就是来时的那床铺盖。
我能带走的,只有她。
和她身旁的他。
还有,她正孕育着的另一个孩子。

图十二:也许
我的一生都将守着这个村子
如同这夕阳落日
静静地凝视这深沉的土地
默默地融入其中
悄无声息地消逝
什么也不说

图十三:我的南坞村
锲刻了我的爱
锲刻了我的恨
锲刻着我的青春
锲刻着我的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