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守着我的南坞村,我拍鄢陵的照片,转瞬已有七年之久。
鄢陵十二个乡镇,从南坞、陶城、望田、张桥,到马栏、安陵、大马,再到柏梁、陈化店、彭店,或多或少都拍过照片。马坊是唯一没有拍过的,所以一直有去马坊的想法。
只是南坞村在城南,马坊在城北,去那里的机会很少。
如今,鄢陵县十二个乡镇中,有十镇二乡,南坞和马坊成了鄢陵最后的两个乡,愈发觉得这两个地方是有缘分,应该过去拍拍的。
缘分来时,是在2015年10月27日。
有人要去马坊,我说,让我跟着去吧!
就去了。

图二:马坊乡稻梗村是第一站。
稻梗村的村名很独特,不用说也是有来头的。
“在县城北3公里处,北邻七里桥学校,789人,均系汉族,1301亩耕地,马坊乡稻梗村委会驻地。据传,明代前,双洎河流经村北,河运繁忙,桅樯林立,该村为河南岸一片稻田地,客货商多由此中转装卸,后逐渐成村,故有是称。聚落呈三角形,面积75000平方米,住户集中,有东西300米长主街一条。西、南两面分别有5亩养鱼塘和40亩苹果园,双洎河灌溉渠靠村西流过。种植小麦、棉花、玉米为主,兼有花卉栽培,部分村民从事拖车运输、带锯加工和鸡、长毛兔养殖业。鄢陵——尉氏公路由村东经过。北100米处有七里桥、药树庵(今七里桥小学校址)遗址(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鄢陵目前是没有种植水稻的,从这些资料上看,古代的鄢陵还不像现在这样干旱,还有农民种植水稻。

图三:稻梗村头的修车铺,不定哪天墙上就会多个大大的“拆”字。

图四:修车铺前没有修车的,一群男男女女围坐打麻将。隔一条小路对面就是村里的文化广场,但广场上没有桌子,也缺乏人气,这里既有树荫,又有氛围。

图五:稻梗村文化广场就在村委会办公地前,按照要求安装了健身器材。

图六:广场上安装几个长椅很好,在其它地方的村文化广场里,一般很少见到椅子的身影。
稻梗村委会“位于马坊乡西部,鄢陵——尉氏公路东侧,789人,均系汉族,耕地1301亩,辖稻梗一村,故名。明、清均属颍川乡南东保;民国初属中区(即城区);1930年属第一区,1936年属第一区药树庵乡联保,1942年属和平乡;建国后,1951年属第二区,1958年属马坊公社,1962年属城关区,同建老梁庄大队,1965年撤区,复属马坊公社,1981年与老梁庄大队分治,建稻梗大队;1983年社改乡称今名。有机井14眼,牲畜128头,动力310千瓦。双洎河灌渠经此,旱涝保收田550亩(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图七:稻梗村紧邻S219省道,这条路是鄢陵到开封的必经之地,好像许昌至开封的公交车也是走这里的。

图八:稻梗村口一处钢材加工点。

图九:在稻梗村委会前的文化广场上待了了十来分钟,没有进村,也有没时间看七里桥遗址和药树庵遗址。

图十:有机会了应该看看两个遗址,打听打听七里桥的故事和药树庵的传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