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在花都庄园,她和她的妈妈给我写下了她的名字和QQ号码。
我把那张纸条弄丢了。
翻箱倒柜,没有找到。
我答应她五月三日或者四日贴出她的照片,因为寻找那张纸条,耽误到了今天。
我能知道的关于她的信息,也就是家在新郑,学艺在郑州,妈妈已经年近五旬,她爱好戏曲,曾获得戏曲小梅花奖。
我搜新郑,我搜郑州,我搜小梅花奖,我搜小女孩,我搜我听到的两段戏曲,我搜她会的二胡。
终于还是没能找到她。

图二:在一个亲戚的生日酒宴演出的时候,我看到了她。
那天的节目很多,有妖艳的美女激情地舞蹈,有浓妆艳抹的女郎纵情歌唱,有杂技演员精彩的动作,我看这些的兴致不高,只是努力当好我的照相师。
声音甜美的主持人说道戏曲两个字的时候,我觉得精神瞬间好了许多。
她出来了。

图三:唱的是马金凤的《花打朝》“小郎门外连声请”。
听烂的段子,缺滋乏味。
我扭脸走了,坐下来歇歇。
只顾忙着全场走来晃去拍照片,满桌许多从没见过的美食都没来得及吃——竟然还有个老鳖汤。
有烙馍,刘老师给我卷了几大块肉,我三口两口塞进肚子,咕咚咕咚灌了一大杯果汁,继续拍图。
她开始唱第二段。
我静静地听。
这一段吸引了我。
桑振君的《对绣鞋》。
“三班牙皂高声呐喊”一段是桑派流传最广的唱腔,行云流水的独特韵味对成人来说也是极难把握的。她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能完整地唱下来是不易的。一听她唱《对绣鞋》,我就等着她在其中的一段流水板的表现。没想到她顺畅地唱出来了。
她唱马派,我没觉出她有啥不同。她唱桑派,我觉得她是不简单的。

图四:唱了两段,她有表演二胡独奏。

图五:表演结束,她离开演出现场,我撵了出去。
在路旁,我与她们母女交流。
我说,你唱的《对绣鞋》是桑派。
她没有作声,应该是不知道桑振君先生。
我说,桑振君是在按许昌走出去的,曾经是许昌戏曲界的核心,后来才去了河北邯郸。
舞台上虽然沉稳大方,但舞台下的她依旧是孩子气十足,单纯可爱。

图六:小姑娘的妈妈不是外向的人,说姑娘喜欢唱戏,不然不会这么坚持。
愿小姑娘健康成长,若从艺,少沾浮躁气,多下功夫研究业务,能有所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