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夜幕降临南坞村,窗外是路灯投射下的橘黄色的光芒,一辆拖拉机正从乡政府门口驰过,能听到村里大婶大姐们跳广场舞激昂的伴奏音乐,远处隐约传来别的村子歌舞演出舞台上一个女人亢奋的歌唱。
回到我的屋子,打开电脑,听戏。今夜听的是豫剧《二十四孝系列之割肉救母》,不是名演员,但音效不错,加之故事发生地就在许昌,自然是要听听的。豫剧最适宜表现悲壮的情绪,真声假声结合,激烈处若黄河一泻千里,这一点是京剧也不能比拟的。
听着悲伤的唱腔、音乐,开始今晚的图片和文字。
今日周五,明日起有三天的法定假日。原本安排是值一天班休息两天,今天办公室的小宋和小刘说要去许昌准备报考公务员,我只能继续守着办公室了。
这个假期,想陪着妻儿放松一下心情的愿望是不能实现了。
就说说2015年3月13日傍晚一家三口到村外散步的照片吧!

图二:住在南坞村西,出村往北一里地是卜寨村。
走到卜寨村头,往西走,再往北,沿着卜寨村外的小路闲走,虽然久住农村,但这样的清闲时光也是极少的。

图三:房子建好了,但不少都是多年不住人右侧的这栋破楼房门窗阳台都没装好就搁那儿了。打工改变了中国农村,有收获,也有许多的遗失。

图四:那年有幸得到了鄢陵县南坞乡卜寨村的家谱电子版。
《卜氏家谱——鄢陵县卜寨村卷》载:“据《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1988年12月版)、山东省微山县卜寨村《卜氏家谱》和嘉庆十九年《卜氏重修庙碑》记载,我鄢陵县卜寨村卜氏后裔系孔子高足卜商公世孙。明朝万历年间,先祖59世卜文节、卜文中兄弟二人由山东省世野县,居山东省曲阜县,卜文节公后迁至鄢陵县卜寨村,卜文中公迁至鄢陵县卜岗村。后因卜氏家族发展鼎盛,今后裔在鄢陵分布于卜岗、彪岗、卜寨、谷庄等四个自然村。”
“断限:自明朝始祖卜文节公由山东迁居于鄢陵,至今四百余年来,我族共繁衍18代,其间未曾修过家谱,以致60—66世全部失考,67—69世大部失考,今家谱从70世修至76世,为使家谱上下连接,总称鄢陵县卜寨村卜氏70—76世家谱。”

图五:1988年12月版《鄢陵县地名志》载:卜寨村“在县城东南23.5公里,南坞乡政府驻地北0.5公里处。系南坞乡卜寨村委会驻地。616人,汉族。耕地1050亩。明末,卜姓由山东省巨野县西河子村迁至微山县卜寨村,清初徙此,村取原名卜寨。今卜姓仍多。聚落呈正方形,面积约9万平方米。东西街两条与南北街相交呈‘干’字型。居住集中,瓦房较多。东南部有学校一所,南有二亩鱼塘。以农为主,产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等。有大路南通南坞村。”

图六:“赵庄在县城东南23.5公里,南坞乡政府驻地北0.5公里处,西连卜寨村。属卜寨村委会。683人,汉族,耕地1513亩。王姓居早,原名王庄。清初,赵姓迁入,改称今名。今仍以赵姓居多,王姓已无。村呈正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东西街两条,居住集中,瓦房较多。住宅向南侧发展,东有三亩鱼塘。农产以小麦、棉花为主。兼种少量红麻。有大道南通乡政府驻地。”

图七:在农村建个三层楼房没必要吧!

图八:站在卜寨村口,往前三二百米的距离就是南坞村。俺一家三口就住在这条水泥路的那头儿,出门散步自然会选择这条人少车少的小路。

图八:卜寨村人外出时的必走的一条路。

图九:在南坞村住了十二年,卜寨村的照片已经不知道拍了多少。年年复年年,不觉间竟然已经开始从一个青春小伙向四十不惑靠拢了。
有点儿不相信。但街头看起来还很小的姑娘小伙一说年龄都二三十了,看看五官看看发型衣着,真跟他们不同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