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说鄢陵,离不开一个传说中叫陆终的人。
中国历史的第二个朝代是商朝,周文王父子造反弄死了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即位后就开始四处寻找上古三皇五帝和一些贤良名士的后人大加封赏,这个陆终是颛顼的后代,于是他的第四个儿子被封到了今天的新密新郑交界一带,那时候叫郐国。志书上说,分封这个诸侯到郐国的同时,“别封”于鄢,这才有了鄢国——不知道这“别封”该如何解释,猜想着大概也就相当于今天卖烤红薯的买俩大的送一小的吧!
郐国的都城遗址还在,位于郑州新密市东部五十里的曲梁乡大樊庄古城角寨村。
鄢国故城遗址也在,位于鄢陵县北的彭店镇古城村,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顺霖、孙文红学者很有心,编撰了一套两本的《中原古国考》,这里头说鄢国“为秦置县,汉因之。因古城筑于一土陵之上而称之。古属开封府,今属许昌市”。
——鄢陵人应该看看下面这几句:“据孙顺霖、刘宝和二先生之《鄢考》称,‘郑伯克段于鄢’之‘鄢’,非鄢国的鄢陵,而为今河南郑州市北之‘衍’。”
如果专家没说错的话,作为鄢陵人会有些失落感。

图二:在鄢陵,随便拍到一个地名,就能找到一个故事。
1988年《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载:“辘轳湾在县城西2公里,许扶运河故道两侧。系柏梁乡辘轳湾村委会驻地。436人,均为汉族,耕地480亩。清代,郑姓从杜郎村迁此,因位原许昌至鄢陵大道拐弯处,形如辘轳,故名。聚落呈南北长方型,面积约9万平方米。许昌至郸城地方铁路从村中横穿而过,将村一分为二。北部居冯姓,南部居郑姓,有前郑后冯之称。多砖木结构瓦房。以农为主,兼种蔬菜。有汽车两部,小拖四辆,少数村民从事运输业。村西设小学一所,北有许昌——扶沟公路经过。”

图三:“辘轳湾村委会位于柏梁乡东部,辖辘轳湾、东官寨二村,因村委会驻辘轳湾,故名。1067人,均为汉族。耕地1300亩。明朝属美化乡西营新保。清属美化乡西营北保。民国时:1912年属中区,1930年属第一区,1936年属第一区西关镇联保,1942年属义女乡。建国后:1951年属第七区三民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61年治大队,1962年属城关区马庄公社,1965年属城关公社,1983年属城关镇,称今名。1984年划归柏梁乡。有五年制小学一所,在校学生200人。”
现在很多人都习惯把这里简称为“六湾”,随着城区建设的不断加快,后人也许会把辘轳湾三个字逐渐给淡忘了。辘轳湾社区居委会的东侧就是一个前两年新建的小区,叫德盛花园。

图四:2014年的国庆节,没想到花博园门口是如此盛况,好在鄢陵交警很给力,虽然311国道排了几里地的汽车长龙,但秩序井然,没有堵车。

图五:鄢陵人应该对花博园熟悉得已经没太多兴趣了,但还是年年吸引着大量的外县市游客蜂拥而来。
鄢陵人用苗木花卉开创了独特的经济市场,也带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可惜的是,“中国蜡梅文化之乡”的盛名之下,蜡梅并不能随意见到。

图六:挨着花博园,房子应该不愁卖。前些时候听说鄢陵某小区的房子价格已经突破四千了——要是这么贵,干脆跑许昌买房不是更好吗?

图七:虽然是鄢陵人,也不知道这条街道叫什么名字,不过对鄢陵的几个街道名称我是很喜欢的,比如垂柳如画的翠柳路,比如既凸显地域特色又显贵气的花都大道,比如与翠柳路并行的梅里路——虽然梅里路上未见梅,不过这梅里俩字真是美。
我对鄢陵县金汇区的地名有意见。什么金汇大道、金源大道、科技大道、创业大道……难以辨别、记忆,我不喜欢。

图八:时间越久,对鄢陵越喜欢。
今天晚上,有博友给我发来信息,说第六届黄河戏剧奖的角逐将有六家省内外的剧团在鄢陵县文化广场剧院进行——心里开始激动。
不过,南坞村离鄢陵县城五十里地,离剧院所在的位置得有六十多里地,来去太不方便,加上多是在工作日,一场一场挨着看是不可能的,就盼望着能借着周末的时间看个一场两场吧!
开始幻想将来在县城住着,晚上再有演出就可以尽情看戏的场景……

图九:城市变化越来越开,家乡变得越来越美,国家的改革步伐越来越快,咱小老百姓的日子一定是越来越舒心自由的。

图十:古城新区很美,只是遗憾平日难得进城一趟,有机会了一定要好好拍拍家乡的小城,不能总是这样坐在公交车上拍,这样无法真实反映家乡的新貌。要拍就稳稳当当地站好拍,宣传家乡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