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周末的傍晚,夕阳西下,南坞村一片清冷,院子里、大路上少见人影。有点儿头疼,接两茶瓶热水洗洗头,稍好了点,坐下来听戏,找到几张照片,写几句。今天说的是前些天的事情。
孩子妈妈打电话,说学校搞活动,需要家长参与,因为她要主持活动,没法坐在孩子身旁,孩子哭着闹着不乐意。
我就请假去了。
学校大门外的大路上站了许多的孩子,碰见俺家孩子才明白,望眼欲穿的孩子们是等待家长的到来。
每个家长搬个小板凳,都往操场集合,要求是家长坐在孩子右边。
在学校办公楼前碰到了校长,他把手里的相机递给我,说,交给你个活儿,拍照片吧!
活动开始,我离开孩子,到主席台前拍几张。
拿话筒的是校长,右边的两个是外地来的讲课的人,左侧的是俺家孩子妈妈。

图二:俯瞰活动现场全景图。
第三排中间放了个小红方凳,那是我的位置。
这是南坞乡硬件设施最好的一所小学。想了想见过的城市里的学校,这里还是显得还过寒酸。
城乡差别是事实,不过个人感觉啥都可以有城乡差别,就是教育不能有城乡差别——还这么大。
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是既成事实了。
消除城乡差别其它方面都可以拖拖再说,要是先把教育的城乡差别消除,真是功莫大焉了。
俺家孩子妈妈在村里小学教了十五年的书,她说,农村教育现在存在很多问题。

图三:办公楼质量很好,孩子妈妈说,学校安装教室电脑屏幕时,电转往墙上打非常困难。
学校的教学楼是抗击八级地震的,若遇地震,学校可以作为避难场所。
看《鄢陵县志》大事记,鄢陵一带历史上曾多次地震,最近的一次是在清代,最著名的一次是明代把乾明寺塔震得剩了地下几层。
鄢陵已经一百多年没有地震过了,想着心里有些怕。不过前些天看《许昌晨报》介绍,说鄢陵所处的地震带频率极低,即便有,也是很小的震级,心里踏实不少。

图四:三四百学生,十之八九都是留守儿童,来参加活动的家长,多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
活动现场发现个问题,互动的时候,老人们不像年轻的父母那样配合,他们很多人都放不开。
这就是隔代教育的一种缺憾吧!
我前边的小女孩是孤身一人,右前方的小男孩也是没人陪伴,当活动现场的老师组织学生站起来与陪同的家长拉手时,我招手让这两个孩子叫过来,让他们拉着我的手。但后来家长与孩子拥抱时,我只能抱俺家的孩子,没法管他们了。现场几百人抱在一起,我看两个没人抱的孩子站在空地上有些落寞。
还有一位老先生坐在了孙子的身旁,不远处的小女孩在活动开始前冲着老人喊,老人没回应她,小女孩低着头哭了起来,整个活动过程,女孩子一直沉着脸。旁边人说,老先生的孙子孙女都在现场,他选择了陪着孙子。我说,越是这种时候,越应该陪着女孩子,不能重男轻女。但我也只是跟身旁的家长这么一说。

图五:难得有一位妈妈来参加活动——看到右侧的三个孩子吧,仨孩子都没有家长陪伴。

图六:表情有点儿怪异。

图七:拍图片的时候,我让老人跟孩子离得近点儿,说了几遍,才终于有这么近的距离。
但后来互动环节,老太太和孩子再没亲近过,甚至,当别的孩子和家长落泪时,两个人都没按照现场老师的指引拉手、拥抱,就那么干巴巴地呆坐着。
奶奶或是姥姥待孩子肯定是亲的,但她们不适应这种大庭广众之下的情感表露。
这场让很多现场参与者落泪的活动对这个孩子来说,没有起到点滴作用。

图八:不知道来自什么地方的演讲者。

图九: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现场落泪。

图十:演讲者问她学习好不好,这个小女孩回答说“学习不好”,还没说完,就泣不成声。
演讲者让她大声喊妈妈,一直喊到妈妈出来拥抱她。孩子哭着喊着,一直到妈妈也一脸泪水地到台前抱住孩子。

图十一:最后是对孩子感恩老师的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