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窗外雨声淅沥,一片宁静的南坞村已经睡下。
心情难以名状。
或许是在村子里呆得太久,没有出门走动的机会。
人是应该没事儿了挪挪的,挪挪不容易发霉。
不想听戏,不想听收音机,愿意这么静静地坐一会儿。
今天贴出来的图片是2013年10月3日骑行扶沟城归途所拍,地点是在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柴岗乡支亭村十字街口,街道很脏,尘土飞扬荡起许多的灰尘,一个卖甘蔗的女子带着孩子做生意。10月2日从南坞村出发,10月3日返回,旅途疲惫,买了甘蔗好增添些力气。

图二:因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支亭古寺遗址,让我记住了支亭村的名字。几次想来一睹风采,都未能成行,这次时间充裕,归途中最重要的一站就放在了支亭村。

图三:扶沟的地方特色经济很不错,蔬菜种植在河南颇具影响力,只是希望别出现传说中的毒韭菜之类的东西。蓝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不知道是怎样的发展经营模式,印象里扶沟最出名的是黄瓜。

图四:去年的一次骑行之后,到现在一年有余,再不曾出过门骑行,有时看到这些图片,会怀念出门时一家人愉悦放松的心情,期间的一些细节至今犹在眼前一般。

图五:大街小巷同样是少见行人,空空的村子,守着一群老人和孩子,中国绝大部分的村庄似乎都这样了,这似乎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留守是个烙印,搁在心头有喜有悲,又不得不如此。

图六:那两天除了一点疲惫,应该是比较愉快的,中午与扶沟网友见面,一高兴喝了两杯,竟然醉了,昏昏沉沉在宾馆里睡到天黑才起床。夜市并不喧嚣,小吃也没啥特色,点了一份烩面,竟然用装全鸡的大盘上来一盘烩面。好在城里还有大程书院和吉鸿昌纪念馆,大程书院古建筑群保护得真好,很秀气,只是室内展览有些单调。吉鸿昌广场人气很旺,大手笔的设计,匆匆瞻仰一遍,赶紧登上自行车往回走了。记住的,还有大程书院参观登记处热情打开“平时只有领导和重要客人来了才开”的东厢房的大姐。

图七:住在南坞村,往东走五里地是大浪沟,大浪沟这边是许昌,那边是周口。在南坞村住了十一年,记不清多少次过了大浪沟踏上豫东这片古老神秘的土地。
扶沟有“古城”,又有“固城”,对地名敏感的我觉得扶沟不用细看也是厚重的。
跟扶沟博友数年交往,多有互赠书籍的时候,不觉间手头竟然已经有了一些关于豫东大地的资料。最多时,我手头藏有五本《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与朋友交往过程中往往就把这本书最为我最珍贵的礼物增人,其中的一本就赠与了扶沟县地方文史学者行行老师。
遗憾的是,二十多年前很多地方都在编撰地方史志丛书时,扶沟县没有编撰《河南省扶沟县地名志》。手头倒是有一本关于扶沟地名的资料,只是不够完整,也不够系统。

图八:支亭寺遗址在一处高岗之上,临街的地方建了仿古牌坊。下那么大气力建了牌坊,为啥不把地名硬化一下呢!脏得实在可以。
坊间有传言说“鄢陵的好城墙,扶沟的还牌坊”,说是民国乃至更早之前,扶沟县的牌坊比较多,艺术价值也高,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
两天时间在扶沟县城穿街过巷骑着自行车寻觅,一个牌坊也没看见。
牌坊是容易保存的,不知道是哪位把扶沟的招牌给砸了。
一如鄢陵的城墙,早已无从得见影踪。
倒是在民国时期出版的《鄢陵县志》上看到一幅东关桥头内侧的一个华美牌坊,当然,现在也没了。

图九:不用细看,这支亭古寺的建筑群是民间集资所建。民间力量毕竟无法跟专家们相提并论的,专家们弄的仿古建筑看着更有味道。这里是省保单位,与一些农村常见的文物古迹不同,这里香火非常旺盛。

图十:南坞村距离扶沟城并不算远,不过对于这样一家三口人的难得的一次骑行来说,已经算是大动作了。提前准备工作是很有必要的,首先上网查卫星地图,看怎么设计来回的线路。
卫星地图毕竟不能代表纸质地图,头一天到扶沟县城,一路顺畅,第二天返程到了支亭村,再往下就只是凭感觉沿着大致方向走了。

图十一:啃着甘蔗歇歇,问了问卖甘蔗的年轻女子往下怎么走,就开始从支亭村十字街往南赶路。
南坞村在扶沟西南,只要大致方向不错,就不会有问题。

图十二:扶沟县柴岗乡支亭村小学大门口弄得挺亮堂,国庆节放假了,学校门前摊上了晾晒的秸秆。

图十三:从支亭村往南走,不知走了多远,已是中午,在一个村外的饭店停下,想着在这儿吃顿午饭再走,人家的生意挺好,我走进简易的房间里,看看桌上地上污浊不堪,实在影响食欲,就离开了。
一直到了扶沟县固城乡政府所在地,才在乡政府斜对面的一家回民饭店吃了饭。
还是想着有时间了出去走走,挺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