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在程庄村的工地上爬高上低拍照片,结束时已近午时。
工地面积很大,步行从工地最西边往停放摩托的东门口走,在工地的一个路口,碰上了这位老人。
拍新型农村社区楼房施工工地,都是些钢筋水泥砖块的照片,遇上一个人,当然要上前问问他对村里的这次变革的看法。
空旷的工地上我一个人走来走去拍图片,他也留意着我,两个人碰面,自然而然地就交流起来。
问他买房了没有,他用手指点着给我说在哪栋楼几单元几楼,他是第一批交定金的,因为选房不分楼层,谁交钱早,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中意的户型、楼层。
农忙过去了,他来工地看看房子盖得怎么样了。
他说,春节前后他就要搬进新居了。

图二:可能是招投标过程中有几家建筑公司中标,同时开工,为了方便,一个大工地上拉起了阻隔墙,各干各的活儿,互不干扰。

图三:工地上看场的老者,他说他是鄢陵县马坊乡某个村子的人,我不知道那个村子在什么位置,就说,离栗园多远啊?他说,他们家在西边,离栗园很远。

图三:关于农村的发展,似乎一直都在寻找突破口,可能是人口基数太大的原因,运作起来常常会伴随这样那样的问题。前些年提新农村,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后来新农村三个字不用了,又有了新型农村社区的说法。
南坞当初把程庄、白堤两个村作为试点,先逐户问卷调查,绝大部分群众愿意,于是就开始运作。
肯定有诸多的困难、曲折,但还好只是颠簸,算是一路坦途走到了现在。

图四:2009年开始拍照片,偶尔翻看过去的照片,里头很多的地方已经成了历史难以再见,难得一次专门出来拍照片,又站在高处,俯瞰一下这片自己生活了十一年的土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03年盛夏,我来到了这里,非典正热闹,参加工作第一天,新分配的几个年轻人跟领导见了面,半小时后就骑着自行车各自到各自的值班地了。我被分配到了红旗桥头,就是照片里立着塔吊的位置,是清流河与S219省道的交叉口,在路口处搭建了一个简易棚,乡政府的几个人二十四小时值守,盘查过往车辆。在桥头睡了一个多月,又被派到了屯沟村,在屯北十字街值班,这个时候已经管理不太严了,几天后人员撤离,我才算是真正入住乡政府的房间里。

图五:2003年红旗大道两侧照片中的位置全都是庄稼,右侧有不知什么时候垒砌了一层的房子搁置着,又过了好几年才开始陆续建了二层。那是的感觉这里还很荒芜,现在住人多了,人气也旺了起来。

图六:十一年前这座信号塔就在了,塔就建在南坞乡计生办的院子里。
那时候乡政府一百二十多个人,新分配的学生没有安排具体工作,其他人都住到了乡政府大院,我则被安排到了离乡政府六里地的计生办里。计生办三十多个人,我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也就每天早上开大门晚上锁大门,扫扫院子,旱厕快满了就疏通疏通。计生办办公楼一楼最西侧还有个磁卡电话机,电话响了我就接着,喊个人传个话什么的都干。现在想想那时还挺有眼色,早上开了大门扫了院子没事儿了,自己主动到主任的办公室里打扫擦洗一番,打扫了卫生,主任在套间里还没起床。现在,那时候的计生办主任老宋当了民政所长,我则到了党政办工作。天天见面,有时就会闲聊,说起往事,我会玩笑着说“我刚参加工作就是当你的通信员”
看了九个月大门后,春节后领导给我们新来的年轻人安排了工作,2014年2月14日,我离开计生办,搬到了南坞乡政府一排排破旧瓦房中的一间,屋子里阴暗潮湿,有堆积得小山一般的报纸,一张床,一个炉子,桌下摆着煤球,昏黄的灯泡,有股多年不进人而生出的一股淡淡的说不出的气味。
这间屋子是通讯组,主要职责就是新闻宣传,写稿子。通讯组有一个分管领导,整天忙村里的事情,也不怎么管我,我自己安排自己的工作,天天看报纸,写稿子,写好了就用方格稿纸工工整整地抄下来,装入信封贴上邮票往许昌甚至省城的报社、电台投稿。
转眼十年有余过去,站在一个从不曾有过的角度看这个地方,竟有些陌生了。

图七:楼房主体完工了,但还没有内外粉刷,门窗也没有安装,水电“五通”之类的都需要赶工期。村民们肯定非常着急了,房子赶紧盖好早点搬进去吧!

图八:工地上供民工和建筑材料上下的专用电梯已经停止作业。本来想走近一些排,可是在七层楼楼顶往下看有点眼晕,再往前走,没有护栏,地上铺着一块木板,晃晃悠悠太吓人,赶紧往后撤了。

图九:工地东侧被树木包裹的村庄就是程庄村。
程庄“在县城南25公里,南坞乡政府驻地西2公里处。系南坞乡程庄村委会驻地。566人,汉族。耕地1780亩。明末,程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后闵、郭等姓迁入,是多姓村。聚落呈正方形,面积约9万平方米。居住集中,瓦房成排。新建住宅多向东西两端延伸。村周有壕沟环绕,常年积水,养有鱼。东、西、南三面各有鱼塘。有敬老院一所。农产以小麦、棉花为主,兼种少量红麻。有林荫道北去0.5公里通南坞至红旗桥柏油路(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图十:上一次说到了社区,有博友批评了。这个问题应该因地因人而异,比如这个社区,群众不同意搬迁,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开工的,建设的前提是绝大多数群众同意。
1998年土地调整后,至今十六年没再调整,建设用地国家限制越来越近,基本农田保护起来了,还要确权,于是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许多婚龄青年无法申请到宅基地,没有宅基地没有房子,结婚就成了大问题。这是困扰不少家庭的大事儿,但解决起来真是太多的困难。
最关心、支持社区建设的,应该也是这个群体了。

图十一:把城市里的营销手段都带到了村里,还用上了“亲”。

图十二:鄢陵红旗新城•程庄社区简介,看起来是还要引入水系,那就有点意思了,看效果图,可谓气势恢宏。希望这条路走得快一些、顺一些吧!

图十三:红旗桥至南坞村的红旗大道,这条路向西的尽头是红旗桥,南坞人去鄢陵县城的必经之地。

图十四:这边向东四里地的距离就能到南坞村。
这个静静的下午,默默地坐在屋子里说了这些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