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说豫剧历史,不能迈过的一个人是周海水,周海水对豫剧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他在郑州创办的太乙班培养了民国时期威风八面的豫剧十八兰。豫剧六大名旦中的常香玉、崔兰田都是他的太乙科班培养出来的大师级人物。
但少有人知道,豫剧十八兰的名号来源,跟周海水的头三个女弟子有关。周海水最早培养的三个女弟子分别是汤兰香、苏兰芳、苏兰芬。她们三人是“窝班”学艺,在三人成名后,周海水就借着三人中的“兰”字,把之后的十八名女弟子定名为“十八兰”。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数十年过去,十八兰命运不同,多以逝去。
但“十八兰”九十一岁的师姐苏兰芳通过电台和网络的传播,在沉寂数十年后被戏迷“挖”了出来。她的出现,宽慰了众多戏迷的心,弥补了许多人内心深处那种对戏曲艺术的难以名状的缺憾。
苏兰芳没有走进大城市,一直在县级剧团到退休,之后隐匿于登封市的某处宅院,默默无闻。
今晚听着郑州文娱广播采访苏兰芳老师的录音,又听她在演唱的《桃花庵》、《抱琵琶》、《对花枪》、《三上关》、《义烈风》,开始今晚的文字。
拍的是戏曲演出的图片,说说苏兰芳老师,应该不算跑题。
图片拍摄日期是2014年农历二月二,南坞村庙会,请来了两个剧团唱对台戏,今天要说的剧团是河南省许昌市万里豫剧院。
对台戏当然就会有比较,看看台下的观众,就知道这个许昌民营剧团的实力了。

图二:许昌万里豫剧院是个年轻的剧团,前几年许昌市豫剧团团长常俊丽离开许昌市豫剧团单干,带走了剧团主演武生岳学安等人,成立了民营性质的许昌市百花豫剧院,后来许昌万里集团出资赞助,遂更名许昌万里豫剧院。

图三:这张工作人员任务分配表是要拍下来的,拍图片的目的,是想宣传戏曲和戏曲演员,这里没有名角,但把他们的名字记录下来,也算作是纪念了。
《三娘教子》第一场:大框景,下二把椅子:孙岩、军当。
第二场:大框景、下二把椅子:金涛、跃辉。
第三场:织布机:洪波、少玄。
石凳:水英。
二把椅子:向民、向阳。
第四场:空场。
石条:刘老师。
第五场:五把椅子:水英、金涛、军当、孙岩。

图四:之前拍过不少剧团的后台,化妆也好,硬件也好,演员状态也好,都会有不同的印象。
对许昌万里豫剧院的后台是印象比较突出的,少见的整齐规范。
剧团看来是用了不少心思,常见的后台都是“箱”,他们则制成了架子,这样在演出时确实比“箱”
就方便多了,虽然是增加了一些工作量,需要在结束时再把帽子重新装入箱子。

图五:传统的河南戏曲班社的戏箱分大衣箱、二衣箱、把子箱、帽箱、道具箱。戏箱的摆放规矩是:大衣箱放置在后台正中,二衣箱放在下场门,把子和其它箱放在上场门,这样既方便使用,又可作座凳。但演员不能乱坐,生、旦可坐大衣箱,花脸可坐二衣箱,丑角演员比较自由,可任意坐。
所谓大衣箱,存放官衣、蟒、道袍等文服;二衣箱者,存放箭衣、战衣、战裙、靠等武装;三衣箱存放水衣、水领、胖袄、彩裤等。一般剧团都有四蟒四靠四官衣、四兵四将四龙套。

图六:刀枪把子按唱段形状分类摆放,在演出时能这么整齐的剧团,我是第一次见到。

图七:民国时河南戏曲班社的组成是“五生五旦五花脸,八个场面俩箱倌,掌班哩、管班哩、管账、穿角、捣杂哩,另外还有卖茶哩。”时代发展了,现在又增添了电工、音响和字幕工作人员。

图八:第一次知道《三娘教子》,是听曲剧名须生王荣光的唱腔,他的唱腔实在是光彩夺目,让我一直觉得《三娘教子》是须生戏,后来年龄增长,听了豫剧版《三娘教子》,才知道这是个青衣当家的剧目。
遗憾的是,只能这样拍几张图片,不能静静赏赏戏,就只得匆匆离开了。

图九:许昌市万里豫剧院的台柱子是名镇中原的桑派传人常俊丽和著名武生岳学安。
那天给岳学安老师打电话,他正在重庆演出——后来才知道,他已离开万里,重返了许昌市豫剧团。
那天常俊丽没来——后来才知道,她身患癌症,只能暂别舞台。

图十:那天两大主演都没来,我特意留意了村里群众的评价,没想到竟会是一片赞誉声。
拍图当然要紧张、用心、稳当,特别是这样的演出现场。
虽然是站在离演员很近的地方,拍图的时候,心思自然不能在演员的唱腔和表演上。
我看到了“三娘”脸颊留下的泪水。
阎立品还是哪位前辈说过,演悲剧,特别是豫剧里有许多的哭戏,眼泪可以有,但不能流下来,流下来就缺乏艺术美了。
这是真知灼见。
但站在另一个角度讲,农民认可这种泪水流下来。
就这样的演出场景,可以这么说:
技艺高低是水平问题。
眼泪能否流下是态度问题。
试问,时下又有几人能在面对农民观众时流下眼泪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