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2013年11月2日,农历逢五或是十,南坞村有更。
平时没时间拍图片,最容易带相机拍图片的情况就是村里有更会,上街买菜或是步行经过的时候,随手拍几张,回家了就可以贴几组。
那天可能是刘老师要给孩子买双鞋子还是什么,围着市场转了一圈,我没留意都卖的是什么样式的鞋子,一直都是留意着市场内的各色人等。
这位美女老板挺有意思,应该是卖衣服的,没有顾客,就搬着小板凳向阳晒暖玩手机。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手机控了。

图二:拍了大姑娘,转身又是一位小美女。

图三:南坞村的更会原先都是摆在大集上,摩肩接踵,过往车辆堵车是必然的,更会结束后,遍地的垃圾也是个大问题。终于在去年,更会的各类摊贩都统一搬迁进了新市场内,堵车的问题得以缓解。

图四:市场的各类摊位是分区域的,有服装区、鞋帽百货区,有饮食区,又有蔬菜区,划分更细化明确,看着也更舒服一些。

图五:当然,在村里拍图片主要还是偷拍,尽量不影响他人。

图六:都是农村人,即便是做生意也舍不了那几亩地。现在不用交农业税,地也好种了,谁不愿多挣几千块钱呢?看这对中年夫妇,前边卖衣裳,后边择小尖椒,两不误。

图七:这些小遮阳棚下的摊位面积小,多是年轻人自力更生的小本经营。

图八:奶奶抱着熟睡的小姑娘在服装区闲逛,老头儿老太太领着孩子在家生活,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是时下农村最常见的情况。

图九:市场建成了,五天一次的更会聚集的摊位和村民的数量还是此次超越市场的最大容量的,所以,空地甚至大路上还是难免要摆上许多的摊位。

图十:市场的大棚建成后,最大的受益者是摊贩们,遇到大风雨雪天气,不用着急慌忙着无处藏身了。

图十一:小朋友也来帮着爸爸妈妈卖东西了。

图十二:除了年轻人,农村人没有到城里头买衣服的习惯,这样的更会是他们的最佳也是唯一的选择。

图十三:生意也是各有所专的,比如卖厨具及一些铁器的摊位老板多是鬓发已白的老人。

图十四:炒凉粉,味道不错,就是环境不太美观。

图十五:平时不吃烧饼,更会的时候就可以大方一会美美的吃个了。别说是村里这样的老人,就是俺这一个月有一千多块钱工资的“公家的人”,平时谁也不舍得经常吃这一元钱一个的掉炉烧饼的。

图十六:油条比掉炉烧饼更贵,可能是五块钱一斤。

图十七:去的时候可能是下午,人已经很少了。

图十八:吃的是粽子?

图十九:真好,还遇到一个结婚的车队,看着应该是六辆车。
最喜欢拍结婚的照片了,特别喜庆,并且都会很配合我拍照。
遗憾的是车辆在王素君老师优雅哀怨的“回府来只觉得心神不宁”中匆匆远去了——新娘也着急着跑到新家开始新生活哩!
真想伸手把车拦住,然后微笑着对新娘子说:“来,笑笑,我给你拍几张照片。”
——没敢让车停下。
主要是考虑到会有挨打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