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听了一个小时常香玉饰演老夫人版本与小香玉合作的《拷红》。
此刻,听的是商丘刘忠河的《三打金枝》哭灵一折的大段唱腔。
耳畔回荡着的旋律是醉人的。
今夜暂时有了闲暇,就停下说说关于戏曲的长长短短。
2013年11月30日夜,孩子病体初显好转,紧张的心情也有了点滴放松。
她知道会心里是惦记村十字街处的戏曲演出,说,我陪你去看一会儿。
把孩子撇家,步行往村里赶。
前后二十多分钟,匆匆拍了几张图片,就赶紧回家了。
这几张远离舞台偷拍的并不清晰的图片能贴出来,应该谢谢她。
图二:三年前曾说过鄢陵县豫剧二团,今天把那时的挪来一用。
《鄢陵县戏曲志》载:鄢陵县豫剧二团成立于1964年,初称“鄢陵县曲艺说唱团”,隶属县人民文化馆。
1965年三月招收九名演员,四月,曲艺说唱团11人赴许昌参加许昌地区曲艺训练班,学习半年。十月返鄢,在县城举行首场演出。
同年,被河南省文化局批准为专业“曲艺说唱团”。
1967年,更名为“鄢陵县红卫说唱团”,从县文化馆分离,成为独立的专业文艺团体。
初时,曲艺说唱团主要演出曲艺节目,计有:河南坠子、大调曲子、三弦书、山东琴书、山东柳琴、山东快书、大鼓书、对口词、相声、二人转等。
1976年,自制小型流动舞台。
1978年11月,古装戏恢复演出,该团在县城首演了曲剧古装戏《柜中缘》、《草人媒》,连演25场,场场爆满。
自此,说唱团收入激增,扩招青年男女演员十余人。
1982年9月,经鄢陵县委同意,鄢陵县曲艺说唱团更名为“鄢陵县豫剧二团”。
鄢陵县豫剧二团八十年代演出足迹已遍及河南、河北、安徽、陕西等省数十县市。
八十年代主要演员:周盘根、田玉兰(女)、刘明州、轩艳芳(女)、吴素花(女)、晋秀莲(女、刀马旦)、韩保献(鄢陵县望田镇韩亮寺村人,须生,今已年逾七旬,仍常年演出,占永今年曾有幸一睹老先生的演出,唱的是红脸戏,老先生饰演赵匡胤,虽气息已显不足,但气势仍在,韵味十足)、李学山(鄢陵县城北街人,回族,须生,后调入鄢陵县文化局任副局长,于去年退休,占永曾在第九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演出现场听到过李老师唱《倒霉大叔的婚事》,虽退出舞台多年,那股专业的味道,还是很寻常演员所不及的)、梁全治(须生)。
1983年,赴陕西演出,在西安,连演百场不衰,场场爆满,受到陕西省省长李庆伟接见。
1985年,鄢陵县豫剧二团《小包公》剧照十六张由陕西省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965年——1970年主要演出节目:《雷锋参军》、《雷锋在火车上》、《夫妻俩》、《洗衣歌》、《团结舞》等。
1971年——1977年演出主要剧目:太康道情《前进路上》,越调《卖箩筐》,曲剧《游乡》,豫剧《新风曲》、《山村人家》、《春花向阳》、《追报表》、《帽子工厂》、《舞台风雷》。
1979年后演出的剧目主要有:曲剧:《柜中缘》、《草人媒》、《风雪配》;豫剧:《小包公》四部、《哑女告状》、《状元与乞丐》、《包公误》、《回龙传》四部、《朝阳沟》、《夕阳情》等。
鄢陵县,共有豫剧团两个,一个是曾因自制板车流动舞台而成为全国一面旗帜的鄢陵县豫剧一团(今已更名为河南省板车豫剧团),另一个就是鄢陵县豫剧二团。
看过板车剧团的戏,二团的戏没有看过。
紧邻豫剧圣地开封的鄢陵,豫剧发展中,曾经一睹辉煌,在戏曲日趋式微的今日,小小的鄢陵,两家豫剧团仍能坚持常年演出,于我来说很安慰的事。
戏曲发展,困难重重,国家正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其实,要我说,要改,就改那些只给领导和城市观众演出的省级剧团,对这些市县剧团,应像对农民实施粮食直补一样,不但不能改,还得加大投入。
扶持市县剧团,农民才能看到戏。
改不好,不是演员吃亏,最亏的,是农民。
农民亏了,那就是国家的体制机制不对头了。
繁荣农民文化生活,任重道远。
图三:说了不少剧团,说了不少的戏曲演员,独独对家乡的戏曲演员说得少,原因只有一个:没有接触。
比如说王燕,郑州见过面,又听了许多她的唱腔,动笔写她自然顺风顺水。
比如说常香玉,虽然不曾见过,但唱腔是烂熟于胸的,写一点关于常派唱腔的感想也不难。
鄢陵豫剧两个团体的演员唱腔网上倒是有,但录音效果很不好,也没有耐心听一遍。
这次是第一次见到鄢陵县豫剧二团的演出。
二十分钟,不能有深切的体会和认识。
图四:进入会场,她向台前看了看,回头对我说,别拍了,都是熟人。
我远远地躲在无人的角落,拉近镜头,拍了这几张图片。
到了这个时候,心里会着急,因为想拍。
我的相机乡拍出自己满意的图片,比如拍戏曲演出,最好离演员一米两米的距离,甚至就站在演员的面前。但现在不能,只能这么来了。
拍图片的时候,心里说,单反机真好。

图五:唱腔不能评论,因为那晚站的位置不好,无法真切地感受演员的唱腔表现,只是感觉女主角的嗓子或是天然有些沙哑或是太累了有些哑。好在她的表现并不俗气,能感到是用心演绎的。
态度是一出戏成败的关键。剧本再好,演员因为是下乡就敷衍了事,那就没法看了。
看这出戏,几位主角、配角都是认真投入的,值得肯定。
听一位民间艺人说,鄢陵县豫剧一团现在只是剩了个“板车剧团”的威名,不少实力演员都跳槽了,到时鄢陵县豫剧二团,其实力如今比板车剧团还要强。
图六:七八年前在望田镇路过时看到正演出《孟姜女哭长城》,忘记了是鄢陵县豫剧一团还是二团了,听了一会儿,就记在了心里。
今天不说唱腔,就闲说几句剧本。
听了一会儿,正是这出戏最精彩的两折,先是《哭长城》,后是《斥高》。
所谓《孟姜女哭长城》,最核心的自然是孟姜的一番凄凄惨惨生生死死的极其伤感动人的恸哭,但鄢陵县豫剧二团的《孟姜女哭长城》的这一关键点没有把握好,唱词明显单薄,无法承载一出大戏核心重担。包括最后的《斥高》,都显得太过匆忙。
要是对剧本大动刀,应是一部经典之作,足可传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