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古城扶沟向往已久,去一趟的念头数年来一直萦绕心头。
大程书院的身影,只是在一遍遍的幻想中出现,古色古香,别有一番滋味,应该如此。
2013年国庆假期终于成行,一家三口人,两辆自行车,沿着乡间小公路飞驰,午时进了扶沟城。
走进大程书院,是在与扶沟网友开怀畅饮之后的微醺中,午后的大程书院,一片宁静,虽然单薄,但比那京城的故宫人海,倒是更能让人静下心来走走、品品。
立雪讲堂里东侧的这三尊塑像,是大程书院的经典所在。
一座悄无声息的豫东小城,因了一个院落,便平添许多的滋味,因了一个故事,变多了几分厚重。
图二:宋时,哲学家程颢任扶沟知县,为兴教育,始建大程书院,确实引得一时文风兴盛。
现存的这些建筑,则是清代康熙年间扶沟知县缪应缙重建,院内至今尚存缪应缙所植的两棵松树。
立雪讲堂是大程书院得名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皆学识渊博,威名赫赫,是中国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
一说“立雪”二字,稍有文化常识的人都会想起“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说的就是这二弟兄的事情。
杨时、游酢原先师从程颢,后来程颢去世,这两个人又求学于程颐。程门立雪的典故发生的时候,杨时、游酢都已经是进士职称,很了不得了。那次,二人道登封嵩阳书院拜访程颐,到时,程老夫子正坐在屋里闭目养神,俩人害怕打扰老师休息,就站在一旁等待。老夫子心里明镜儿一般,却故作沉睡状,让这两个学生苦等了老半天。睁开眼的时候,门外不知何时下起了雪,地上的积雪都一尺厚了。于是,“程门立雪”就成了近千年来中国尊师敬长的典范。
——大家不要误会,程门立雪不是发生在扶沟县大程书院,而是发生在威名更甚的登封市嵩阳书院。
图三:大程书院的内容没有想象中那样丰富,但里头却也有不少可看的东西,比如许多的资料介绍,都是可以直接作为历史资料来引用的。对于扶沟文史爱好者来说,可以省下不少的气力。
图四:周口“市政协主席穆仁先来我县博物馆视察指导工作”。穆仁先的名字知道,之前扶沟作家行行老师送我的一本书画作品集有他的名字。
图五:扶沟“县长孙敬林来博物馆视察指导工作”。
从宋朝到今天,扶沟的历任知县、县长肯定都要到这里走走——到扶沟当县长,不进大程书院,那就不算是真正的扶沟县长。
图六:这样一说,程老夫子虽是政府官员,确实也尊师重教的一位教育前辈——也可以说是跟俺家孩子妈妈算是教育系统的同行。
让孩子走近古老的书院,比我带他到那些香烟袅袅的寺庙要强得多。
图六:立雪讲堂的西部的塑像群应该是扶沟的历代名人。
图七:立雪讲堂在大程书院就相当于豫东农村院落里的堂屋,居于中轴线的最深处,面南背北,当然为主。
在一般的庙堂内,常见此处供释迦摩尼佛或是玉皇大帝,而这里,一位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被后人抬上了神坛,应该是值得中国文化人欣慰和自豪的。
图八:可能是出于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考虑,这里没有香炉和叩头的棉垫。
要是有这些祭拜的设施,相信这里比其他地方的什么庙宇道观都香火旺盛——家族想旺盛,就得后人有出息,想让后代人建功立业有所成就,就考名牌大学,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来给屋里端坐的学问界的老祖爷磕头吧!
图九:程颢是宋朝人,这一身装扮好像是按照戏曲舞台上的文官弄的——戏曲舞台上的官员,穿的是明朝时期的衣服。错也无所谓,只要心里清楚这里供奉的是谁就行。
图十:大程书院的资料在网上很多,在这里就不再赘言。
图十:中午与扶沟游人喝酒,有点儿过量,晕晕乎乎间,又有七分兴奋。
待找到宾馆,开门躺下,便一觉不醒,直至夜色朦胧,窗外事华灯初上的扶沟哼。
睡下无梦,也无琐事萦绕。
后记:工作是忙碌的,心情也会紧张,但身在其中,不能由己,既然要靠它吃饭,总是要尽力适应它,不然,饭碗端着不稳当。若是饭碗不稳,何来为文的心情?只能是顺流而下,随大势前行。今日放下,也为明日更好地拿起。
难得今日周五,有一时闲暇,就听戏。听关灵凤《三上轿》、听党玉倩《义烈女》、听常香玉《拷红》、听王荣光《空城计》、听王素君《刘胡兰》、听毛爱莲《火焚绣楼》,听曲剧、听豫剧、听越调、听京剧,心情会放松许多,也会觉得舒服。关了声响,贴几张图片,写几句文字。
夜色已晚。
董占永
2013年11月8日夜于南坞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