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2013年8月3日是周末,我可以休息一天,就与刘老师一起带着孩子骑行。路线很简单,路程也不长,从所在的南坞乡南坞村到南边相邻的陶城镇。
之所以到这个地方骑行,其一是路程二十余里路程不长,来回方便;其二是两镇比邻而居环境较熟;其三是陶城为古镇有一座明代古寺院兴国寺和一处新建的观音寺,又有一位国民党将领的烈士墓在陶城镇上,这几处都是我一直想要看看的;其四,沿途均为平整的水泥路和高标准的省道,两侧遍植绿树,在夏日里可享受树荫下骑行的惬意。
出南坞村,沿红旗大道过鄢陵县南坞乡程庄村、白堤村,到红旗桥上S219往南拐,七八里地的距离,快到南坞乡堤子营村时,大道西侧看到了郭公墓。我说,我去看看。
刘老师陪我不去,一直都不愿意走进那些阴森荒芜的墓葬群,就是这样的一座孤坟,她也不愿意靠近。我就让她带着孩子在路上等我,刚好也算作是中途的临时休息。

图二:玉米已经一人多深了,人钻进玉米田里,完全就会被埋没进去看不懂点滴的痕迹。
也就是在多年前的这个季节,郭公墓再一次被一伙儿盗墓贼光顾,他们以这野外茂密的玉米地为掩护,夜晚挖掘了这座已经被盗掘了不知多少次的神秘的墓葬。
图三:我拍过郭公墓几次,每次来,都是有种说不出的情绪在心头蔓延。
郁郁葱葱的大树形成的华盖形树荫下就是孤单单的郭公墓。大树是墓上野生的小树芽长成,因为农村人多墓葬特有的敬畏,这墓葬和大树得以保存下来。

图四:之前来拍郭公墓,只是一棵大树一座墓,这次来,有增添了一座小庙。庙虽小,对郭公来说却是一种信仰的升华。之前,他只是一个民间传说里的人物,当人们为他修筑了一座小庙,把他搬进了庙内享受香烟供奉时,也就是说,在农民的心中,他已经是一位神仙了。
中国农民对历史人物的认可,最高级别就是为其立庙祭祀。想来这郭公也不枉此一生了。
图五:南坞一带民间传说,郭公墓前有神灵,附近农户家中有了红白喜事要拉桌待客,只要头天傍晚到郭公墓前焚香烧纸叩头,第二天早上到墓前,就会有一整套的盘子碗出现。把这些盘子碗拉回家,待客过后,一个不少地及时运回到墓前送还即可。
我十年前刚来南坞村时就听说了这个美丽的故事,但一直弄不清其所以然。在当地人的感觉里,因为只是口头相传,都以为郭公是戏曲里的国公,想着他是个大官。
图六:直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我陪同鄢陵县文物工作队的刘队长等人到了堤子营村,在村里打听到有一块碑刻在一户人家中,就寻访到了那人家中。据这位村民讲,是他把这块碑给拉家里了,当初的压力水井没有用水泥固定,就把碑刻当镇石压在了水井上。
我见到了这块半截的碑刻,用相机拍下了碑文。
村民讲,来回来的时候是两块碑,拼到一起是完整的一块碑,赶紧问他那半截碑刻在哪里,他说那时候觉得没用就让在了院墙外的排水沟边。在深深的排水沟边我翻看了许久,也没能找到那半截碑刻,关于郭公墓的资料,只能是依旧残破不全了。
不过,还是有收获的。
第一,碑刻是民国初期所立,都是附近村民集资所成,其中就有把碑刻当镇井石的村民的曾祖父的名字;第二,碑文显示,郭公是只知其姓不知其名,不知为何年何代人。第三;民间传说郭公墓借盘子的事情不是空穴来风,碑文介绍这位郭公是烧制瓷器的艺人。第四,更正了南坞民间一直把“郭公墓”当作“国公墓”的错误认识。

图七:拍了郭公冢,回到大路上,刘老师还在吃着从家里带出来的小白瓜。
吃了瓜擦擦手,继续往前走,下一站,是鄢陵县的南大门陶城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