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2013-08-19 21:07:28)
标签:

河南省许昌市有鄢陵县

大街小巷偷拍建筑人物

城市街巷胡同记录照片

春天初夏市民生活场景

县城街道地名文化风景

分类: 图经城市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一:中国城市变迁速度最快的时期,除了战时的突击性大破坏,当属近十年间的城市拆迁改造。

          有人说这是坏事,有人说这是好事。

          这要看站在什么角度,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问题,也许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但问题是现在处于主导地位的地方政府是积极的,绝大部分民众也是积极的。既然是绝大多数民众是认可的,想来应该是正确的。

          城市变化,主要就是老建筑的拆除,老街道的消失,然后在一片废墟上奇迹般地涂抹上一栋栋华丽的高楼大厦和更加宽敞整洁的大道,旧的景象瞬间不见,新的景象让人好几年还觉得陌生。城市变了,路越来越宽,景越来越新,时尚的元素越来越多,人们都越发更像是城市人了。居住环境的变化,也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新环境新生活新方式,不变的是人们依然为生存为名利的奔波劳碌和日夜的艰辛摸索前行。

          城市建设问题是市长县长们考虑的,咱不懂,今天不谈这些大问题。

          今天我要说的是正在拆迁中的鄢陵县城老街巷,路过这里拍下来一些照片,虽然质量不好,但作为一个特殊时期的记录,将来也许会有它存在的理由的。

          鄢陵老城太平巷东口与南大街交汇处的两位老太太是老城街巷生活的经历者,是街巷从民国到新时期不断变化的亲历者,更是老城街巷文化消失和新城市到来的见证者。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二:2013年4月21日,周末,因为一次与文友创作聚会活动,我离开南坞村进了一趟鄢陵县城。天虽然有点儿热,但难得一次进城,就与同行而来的刘老师步行,从鄢陵新城区的最西端一直走到新城与老城交汇处的西关桥,也不知道有多少里路,虽然累,但也算是进城逛了逛。

          过了西关桥,我说咱要不要拦一辆三轮车到南关车站,刘老师说,既然都走到西关桥了,咱就再坚持走到南关车站吧!就继续步行,没有走热闹的西大街、南大街,而是钻进了老城的小胡同里。也不知道都是哪条路哪条街巷,只是朝着车站的方向往前走。回来了看看图片,觉得可以贴贴,虽然照片不好,但也算是对城市变迁过程的记录。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三:我来得还是晚了,已经有不少房子被拆除了,到处都可以见到堆得高高的建筑垃圾。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四:不知道这些城里人都搬哪儿去了,但肯定是都很满意的,不然不会拆得这么早。

          许昌文学前辈艾铭鲁家住许昌城内的裴山庙,前两年在许昌的一次会议上遇见艾老师,他说现在已经搬家了,租房子住。我说你愿意拆了搬家呀,他说,拆了老房子,给一大一小两套房,在搬进新居前,政府每月补助五千块钱的租房补贴。艾老师很愿意有这样的收获,只是可惜了他家的两层小楼和那小院落了。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五:这样看,完全就是乡下某个村子里的普通农户,找不到点滴城市的痕迹。可就是住在这里的人,才是世世代代定居于此的真真正正的“城里人”。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城里人”已经完全被从农村杀进来的“新城里人”被包围甚至淹没了。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六:可能是拆迁后补偿的标准比较高,这里很少见到私自加高房子的。在其他待拆除的地方,经常能见到二层迅速变三层的房子。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七:看样子这一家还临巷子看了一间小卖部,卖个糖烟酒也不错。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八:这片区域隶属于南街居委会,《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载,“南街街道委员会在县城南部。辖南大街、文庙街、五权街、增福巷、太平巷、洪仁巷、和平巷7条街巷。因街道委员会驻南街,故名。2161人,耕地759亩。明朝时属在城保,清属甘罗北保。民国时:1930年属第一区陵中联保,1941年又属陵中镇,建国后隶属城关镇、区、公社。1983年始称今名。”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九:查看了地名志的文字介绍,再查看卫星地图和电子地图,与太平巷相交的最主要的一条街巷是增福巷,但逐张查看拍到的照片,哪一张也不像是增福巷。那就在这里介绍一下增福巷的资料吧!

          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载:“增福巷在县城西南部。北起西大街,南止太平巷东端。中段东侧有和平巷与其垂直相交。长325.74米,宽8米,黄土路面。多居农业人口。系南街街委会辖区。原系汶水河身,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县城西扩后,逐步成街。因街头铺有石头,故俗称石头巷,后又因街中建有增幅财神庙一座,故名。”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十:这样以房地产推动城镇化进程,迅速改变城市形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对城市的改造说不上翻天,但绝对说得上是覆地。整个老城都要被挖地三尺——不,高层楼房的地基绝对不能是三尺。再过两年,这里的房子不但要消失,连这地面也是要被翻腾一边完全找不到老痕迹的。

          不过,这棵老树倒是有可能被保护起来,成为这些住在老城里的人们的追寻曾经的家的坐标点。

          也许,那时这位骑电动车的女子还会站在这课已经被高楼保卫的老树前回想曾经的那些过往旧事哩!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十一:街巷深深有逼仄,但环境卫生管理得还挺不错。不知道这样的胡同有没有名字。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十二:两个街边吃零食闲坐聊天的男孩子看到我偷拍他们,笑了。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十三:这样的小巷实在是没法再小了,胖一点儿的人恐怕行走都是不便的。要是往里抬个家具家电什么的,就不知道是怎么弄进去的了。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十四:按照许昌老城区的习惯,挺小的一个胡同也是有个名字的,鄢陵县城的老街巷似乎很多都没有名字。也许在当地人口中都是有约定俗成的名字的,只是官方未认定而已吧!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十五:说了这么多,忘记了介绍今天的这条主要介绍的小巷。小巷名为太平巷,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载:“太平巷在县城西南部。东起增福巷南端,西止洪仁巷南端。长368.87米,宽8米,黄土路面。取安宁、太平之意,故名。东端南侧有县棉织厂,余者多居农业人口,系南街街委会辖区。”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十六:狗狗也快要搬家了。不过,以后不可能经常这样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小巷了。现在建房子,已经看不到多层楼房了,全部都是电梯房,高耸入云,站在上头往下看就眼晕。那时候,它只能是趴在阳台上俯视城市的新模样了。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十七:这张图片让我迷瞪了几天,这里明明是太平巷,怎么挂了个洪仁巷的牌子。到了今天才明白,洪仁巷三个字往下还有一个不太明显的指示箭头——再往里走与这条太平巷相交的是洪仁巷。

            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载,洪仁巷“在县城西南部。北起西大街,南接太平巷西端。长319.7米,宽6米,黄土路面。西侧南段有医药仓库,余者多系农业居民区。系南街街委会辖区。因该街原有宏仁书院,故名。据《鄢陵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载,宏仁院,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知县张舜典建,计地四亩,乡约亭六楹,名宏仁堂。后楼四楹。地址宏敞,规模壮观,每逢朔望,为绅衿率乡人讲学、劝农、执经论道之所。”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十八:无名小巷子里停了一辆车,恐怕只能停一辆了,要是停个三五辆,最里头的一辆要出来,这外边的四辆都得先开出来给最里头的一辆让路。最里头的一辆出来了,外头的四辆再开进去……

            估计老城区的居民买车的很少。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十九:这样的街巷还可以错车,不过这条巷子看起来房子建得很不规则,不知道当初是怎么规划的。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二十:污水横流、垃圾堆积,这条小街虽然宽敞一些,但卫生实在是有点儿说不过去。好在都是要拆迁了,一户一宅的居住方式改变为一个门洞一个门洞的群居同楼模式后,小区的物业管理会更方便一些。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二十一:这是谁家门楼?绝对称得上是鄢陵县城最浓缩版的大门了。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二十二:鄢陵县城老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都是人满为患,农村人进城了都挤在了这四条街道上,而一旦离开四条主街进入老城内的小巷胡同,会有种恍然如隔世的感觉,几步之遥,那边人声鼎沸吵破天,这边一片宁静如偏远村庄。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二十三:太平巷,不知道今年消失还是明年寿终正寝。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二十四:再往前走太平巷东口处就是鄢陵县一直以来的商业中心南大街。

              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载,“南大街在县城南部,南北走向。北起十字街口,南止南关桥。唱638.94米,宽16米,柏油路面。自北向南,分别与和平巷、太平街、彭家坑、文庙街四条街巷东西相通。街道平坦笔直,两旁楼房林立,有:邮电局、工业局、财政局、二工局、物质供应公司及食堂、旅社、印刷厂、汽车配件厂、农机站、生产资料公司等单位。市场繁荣,车水马龙。南关桥是城内南去的唯一通道。”

图片乡村:留住老城的记忆之太平巷(河南许昌鄢陵县城安陵镇南街村)   图二十五:这十来岁的女孩子和后边三四岁的小男孩已经是老城老巷子里居住的最后一代人了,希望长大后他们还能记得起破旧老城里的曾经简单的生活。

            ——希望有机会了能在老城被夷为平地之前拍拍老城的照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