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这是2000年到广东中山市环城区渡头村一个鞋厂当保安时候开始有意识地存放的。
那时候像我这样的打工一族,打工仔也好,打工妹也罢,一般都没见过手机长啥样,不过有个别人在用BB机,这个挂在腰间皮带上的玩意儿更多时候都叫呼机,挺时尚,临走时来一句“有事呼我”是件挺时髦的话。有事儿了可以拨打寻呼台的电话,寻呼台给呼机持有者发信息,听到“嘀嘀”的提示声,在大街上从盒子里抠出来呼机,低头看看内容,就赶紧找固定电话打过去。街头商店里多有公用电话,但还是不够方便,城市里就应运而生了大量街头简易电话亭,方便路人随时拨打电话。
拨打这种街头的简易电话,就必须有图片里的这些五花八门的磁卡。
图二:磁卡上的图画内容非常多样化,非常好看,有的还是像邮票一样是系列样式的。
这张卡上的内容是《国保回归——圆明园牛首铜像》。
图三:《三国人物系列》的磁卡电话,但想把十四章集齐实在是有点儿困难。
图四:《水浒人物之十八》,这个弄齐就更难了。
图五:《八仙神通图》,不用说是八个人物,但我手头就蓝采和这一张。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红楼梦>》,其它三张我没见过。
图六:既然是在中山打工,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关于中山市的内容。这张的图片内容是2000中山国际休闲服装节。举办地是在中山市沙溪镇服装城。
后来我到东莞的一家书店打工,书店隔壁是一家很小的店铺,里头一条到晚都在一遍遍地播放录音:“沙溪凉茶”。凉茶应该是广东的特产,也是广东人特别喜欢的夏季饮品,中药味儿,现在商店里摆放的王老吉、和其正之类的应该都是在凉茶之列。
图七:这张磁卡的内容也是关于中山市地方文化的,《中山民俗风情之黄圃飘色》
黄圃飘色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期间,据清同治七年(1868年)《香山县志》记载,“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另据黄圃何氏族谱称:明洪武年间,安徽人何腾伟被调往广东驻守,后到福建沿海剿匪,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举家定期居黄圃水井头地方,并从福建引进木偶作闲时玩耍,后兴起扛神像巡游,到明末清初,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后人遂渐将木偶改为童男女装扮人物故事巡游,称为出会景、飘色等。黄圃飘色为单个色芯,由色梗支顶以人力扛抬作飘游展,内容以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为表演主题,色彩艳丽、色芯娇俏,色梗幼细、内涵丰富含蓄。出巡时伴有醒狮、秧歌、锣鼓、高跷、色梗、八音锣鼓等道具。扮演色芯多为2—3岁,体重20斤左右的小女孩。
图八:既然是许昌然,最后就以许昌的卡片来结尾。图片里是许昌春秋园林广场和春秋楼,图片拍摄是较早时候的,现在的春秋园林广场已经跟图片里完全不一个样子了。
磁卡存起来,十余年前的往事却逐渐模糊了,每每触摸到这些那个年月打工者人人必有的电话卡,那些打工时候的岁月淡淡地又涌上了心头。
经历过,就是美好的,虽然当初淡然,虽然至今淡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