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河北谢村,于我,既熟悉,又陌生。
小时候,跟着姥姥经常住在这个村里。
这个村里,有一条南北街,姥姥家的巷子口,有一棵胳膊粗的国槐还是其它什么树,似乎颇有些年头了,矗立在路旁,被过来过往的人们摸得很光滑。
从姥姥家往北走,路西,有一座异常高大的老式门楼,厚厚的木门,锈迹斑斑的铁环,蓝砖蓝瓦,似乎是古时的大户人家才有这种排场的。我的记忆,似乎是一大清早就跑到门楼下,捡拾门楼内夜晚老鼠过后留下的老鼠屎。捡过老鼠屎,街上依然冷清,少有行人。
姥姥说,老鼠屎能治眼病。后来,好像我不怎么去捡了,姥姥会去。但到死去,姥姥的眼似乎都不怎么好的。
老门楼斜对面,有一个叫作谢建峰的同龄伙伴,他父亲可能是村支部书记或是村主任。他们家的院墙低矮,能看见院子西侧一棵挺大的果树,应该是石榴一类的。谢建峰很顽皮,似乎有一次打了我,姥姥再不让我跟他玩了。
谢建峰的奶奶家在我姥姥家附近,我能经常看到她,高高的个子,微微驼背,浓重的当地口音,夹着老年人特有的味道,很是耐听。
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姥姥死了。
我再没踏进这个村子。
这个村子留给我的,只有无尽的怀念。
姥姥家昏黑潮湿的堂屋;卧室床尾大柜子里永远也掏不完的惊喜;姥姥睡着后因为没牙发出的长长的气息:“噗——”;还有姥姥干瘪的乳房……
姥姥去世二十年余年,留下的,只有那村外孤零零的土坟一座。而今,我早已成家立业为人夫为人父,只是,老人当初的疼爱,未曾获得点滴的回报。
图二:河北谢“在县城西南19公里,只乐乡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河北谢村委会驻地。888人,均系汉族。耕地1350亩。。明末,谢姓迁居于此,因村南有老潩水,故名。聚落呈正方形,面积约10平方米。一条东西街长350米与数条南北小巷相交。居住集中,布局合理,砖木结构新式瓦房较多。南与桥北张村一路之隔。东设河北谢联中,西设五年制小学。以农为主,产小麦、棉花、烟叶等。半数以上村民从事木制家具。有三户联办带锯机一部。村东有林荫道通后杜村,过桥北张南通顺羊村。”
资料来自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图三:河北谢村委会“位于只乐乡西南部。辖河北谢、桥北张二个自然村,因村委会驻河北谢村,故名。1556人,均系汉族。耕地2358亩。明、清均属美化乡罗寨北保。民国初属西南区,1930年属第五区,1936年属第二区顺羊镇联保,1942年属永宁乡。建国后:1951年属第六区顺羊乡,1958年属只乐公社,1962年属望田区后杜公社,1964建立河北谢大队,1965年属只乐公社,1979年与河张分治,1983年后称今名。以农为主,产小麦、棉花、烟叶等。有河北谢、后杜、袁堂、杨庄、胡营联办中学一所,村办小学一所。”
图四:这条路就是“一条东西街长350米”。
这条路往里走,右侧是一大片坟地,过去栽了很多松柏,不知长了多少年头,阴森肃穆。
走到头儿,不远,是只乐乡河张村。
图五:这次经过河北谢,只是从村子东头儿的街上走过,以前,大路以东都是庄家,现在,建了不少房子。
图六:现在若是走进村子,一些老人和中年人应该我还能认得出来,三十多岁往下的,就完全陌生了。
走过这里,看到有行人,就忍不住看看,不认识。
图七:村北头儿,建了个仓库,看玻璃窗上的字样,是一家家具厂。
再往北走二百来米,就是后杜村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