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鄢陵县只乐乡袁庄分东袁庄村和西袁庄村。
这第一张图片,是在袁庄村中心所拍,不知是属东袁庄村还是西袁庄村。
那就先介绍袁庄村委会。
“袁庄村委会位于只乐乡东南部,老潩水南岸。因村委会辖东、西袁庄二村,故名。835人,汉族,耕地2097亩。明属鸣凤乡罗寨新保,清属孝子乡张桥中保。民国时:1912年属敦信区,1930年属第五区,1936年属第二区观台乡联保,1942年属永宁乡。建国后:1951年属第五区,1958年属只乐公社,1962年属望田区,1962年同建司庄大队,1965年属只乐公社,1980年与司庄大队分治建袁庄大队,1983年后称今名。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有五年制小学一所,学生180人,教师7人。”
八百多人,还分东、西两村!
——资料来自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图二:这座袁庄村的村标在袁庄村西半部,按方位讲,这里自然是西袁庄村了。
图三:从南坞村出发,走屯沟村,进入袁庄村,是从村东头儿。
这条水泥路修好之后,我就很少走望田镇了。

图四:小房子也许是一座小庙,树把小房子盖住了一半。

图五:分辨不出是东袁庄村还是西袁庄村,那就把两个村子都介绍一下。
“东袁庄村在县城南16公里,只乐乡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只乐乡袁庄村委会驻地。210人,汉族。耕地540亩。据庙碑载:“古名许村镇,号称七里长街”,元末明初毁于战火。清初,袁姓从临颍县迁入,因位于老潩水南岸,名河南袁,简称袁庄。后分东西二村,该村居东,故名。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东西街二条均长150米。布局合理,居住集中,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以农为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等。多数村民从事大牲畜饲养业,现有牲畜180头。有路东.南行1.5公里通安赵村,西与西袁庄村紧邻。”
——资料来自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图六:“西袁庄在县城南16公里,只乐乡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老潩水南岸。西邻司庄,东与东袁庄紧临。属袁庄村委会。625人,汉族。耕地1557亩。名称由来同东袁庄。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约6.5万平方米。东西街一条长300米。居住集中,瓦房成排。以农为主,林业发展。产小麦、玉米、棉花、烟叶等。大牲畜饲养业发展较快,现有110头。”
——资料来自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图七:袁庄村的路修得不错,大街修了,背街小巷也修成了水泥路。
有个问题弄不明白:1988年,东袁庄村人口才210人,两个村子合在一起才835人。88年八百多人,那清朝初年袁姓迁来的时候,人肯定更少,就是后来分家,人口恐怕也就是三五百人,那也是个很小的村子了。当初为啥要分家?明明都是来自临颍县的袁氏家族一条根。
明代之前,这里“七里长街”的许庄镇,肯定是极度繁华的商埠重镇,很遗憾,朱元璋跟大元朝打仗的时候,灰飞烟灭了。若是当初保留下来,说不定,就是跟禹州神垕古镇齐名的元代古镇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