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家在顺羊村。
出顺羊村往东走,二三里地,有一高岗,村里人的口音都称“咕噜沟”(占永推测,应是“过路沟”或“骷髅沟”)。
高岗西,为顺羊村;高岗东,是野岗村。
官方的名称,叫“野岗遗址”。
这是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爬上高岗,往西看,顺羊村在暮色和树丛中隐约可见。
一次次从这里经过,却极少有机会爬上来看看。
只是,正值秋季,遗址上到处都是高高的玉米,看不见遗址的真面目了。
图二:站在遗址上往北看,隔一条水泥路,对面是绿毯般的庄稼,远处的树影长廊,是老潩水。
当初,隔路的对面,也是如这边一样的高岗。我童年记事儿起,这里好像就有一座特大的砖瓦窑厂,很多很多的窑口,迷宫一样,有些吓人。
砖瓦窑除了吃煤,更多的,是吃土。
吃了不知多少年,把一大片岗地吃完了。
等到前两年国家治理这类砖瓦窑厂时,高岗已经变成洼地了。
早些年不知干嘛去了。

图三:摩托车行至野岗遗址,停下,两脚泥泞地爬上岗,想着摘些野枣。
遗址的北坡崖壁上,长满了野枣树。
野枣十多年前吃过一次,那种甜味,至今似乎还在喉间流畅。
岗上,遍布坟墓。
这些埋葬了不知道一代代多少人的墓葬,也许只有几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也许有的已有数百年历史。甚至,当年从这里经过,北侧崖壁上海露出半截很窄小的棺木,也许,更多的棺材、尸骨早已融入泥土,难觅踪迹。应该感谢这一代代的坟墓,没有它们,也许,这一处遗址,就被砖瓦窑厂吃了,或是被农民取土建房了。
从商代到二十一世纪,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留下的,能有几个?
万幸,俺这儿还留下一处遗址。
图四:大片的野枣树,都在悬崖陡峭的壁上,能够着的地方,早被人采摘去了。
崖壁上密密麻麻的不少已经变红的小枣,没人能摘下。
围着北边缘走了一遍,一个枣也没能摘下。
拐回来,想着,既然上来了,说啥也得让老婆孩子尝尝鲜。
这对坟墓之上,有一大棵野枣树。
往上一看,顶上是数不清的小枣。
但弄不下来一个。
这种野枣树的刺特别多,也锋利异常。
看半腰上有一个小枣,扒开长满长刺的树枝,往坟头上走走——手指一阵疼痛。
赶紧下来。
还不死心。
——不扎几下,看来是摘不下来的。
腿上扎了一下,手上扎了两下,终于摘下了一个小枣。
——野枣个头儿都小,也就三四个黄豆那么大。
图五:从北坡陡峭的人工台阶上胆战心惊地爬上去,下去却是不能了。
带着孩子在坟地、庄稼棵里钻来钻去,终于找到了个可以下岗的地方。
没有路,就在大豆、玉米、小尖椒田里趟了。
图六:《第三批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其保护范围》上,有关于野岗遗址的资料。
“名称,野岗遗址;时代,商;地址,鄢陵县只乐乡野岗村;保护范围,以野岗村西北野岗坟中谢发夫妇合葬墓墓碑(北纬33°56′28.0″,东经114°07′19.0″)为基点,向东、南各延伸200米,向西延伸300米,向北延伸400米。”
《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也有关于野岗遗址的介绍。
“位于县城西南19.5公里,只乐乡野岗村北的一条土岗上,在老潩水南岸约250米处。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为一南北走向的土岗,顺羊至观台大路穿岗而过,从大路两崖约4米高的断层上看,灰土层约3米,内有大量陶片,遗物有鬲腿、夹沙粗陶片、红烧土等。纹饰为粗、细绳纹,附加堆纹等,当为商代之遗址。
——下了高岗,骑上摩托车,回南坞村。
我交代孩子,拿出来我摘的那一颗小枣,你吃一点,让妈妈也尝尝。
孩子说:“我把枣用土埋起来,种在路边了。”
……
这是教育的结果:乡政府院子里栽有山楂树,晚上带他在院子里玩,检了一把山楂,让孩子玩,还弄了一捧土,让他埋下山楂,还约定,第二天晚上再来看,是不是发芽。
结果,山楂没发芽,我好不容易摘下的一颗小枣也被埋下等待发芽了。
——还把枣埋在了野岗遗址的公路边。就是发芽了,也是人家的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