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昨天周日。
傍晚时分,与一位同事到村外走走。
随身带了相机,拍了一组图片,让大家看看。
以前散步,多是出南坞村往西,沿着一条栽满了垂柳的小公路到红旗桥的清华中学附近在折回来,一来一回,十里地多。
后来,偶尔改了线路,走一条当地人唤作“中心沟”的土路往南走,人烟稀少,绝无汽车飞尘,更多的,是醉人的清净。再出来,便走这条路了。

图二:出门的时候,大概是下午六点半,田间生产路上,开始有人放工回家了。

图三:三几天的功夫,麦子就大变了样。
俗语说,蚕老一时,麦熟一晌。就是说,蚕的衰老,是一会儿工夫的事儿,而小麦的成熟,也是很难捉摸的。上午去看,可能看上去还得几天才能收,但下午去,就有可能熟透了。

图四:边走便拍图片,这个时候,天色亮度还不错,再晚,就影响走着拍图的效果了。

图五:麦田里,还有人在干活儿。
这是昨天拍的图片,昨天事星期天,我也是刚从麦田里回到村里,换换鞋子,就出来了。

图六:这位乡邻用的工具,是农民自制的简易工具,自行车车把、连杆、自行车车轱辘,前边焊上一个小犁铧,可以用来松土、推沟栽种作物。
她现在是在小麦与小尖椒套种的地里给小尖椒松土保墒。

图七:往西不远处,是南坞乡程庄村所在。

图八:往东不远,是南坞乡彭庄村。

图九:南坞乡地势低洼,这里自古就多水。
地势低洼,在过去,是个很麻烦的事儿,特别容易发生涝灾。
现在,经过多年的农田水利开发,建成了方块儿田,沟渠河道相连,从前经常发生的涝灾很难遇到了。沟渠之内有谁,堤坡之上便茂生野草芦苇。

图十:前两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工程简介牌。
这些,都是国家项目。但工作,离不了乡政府里我的同事们。
我曾有幸参与过两次次农田水利建设工作。
一次,是在青年湖,一次,是在刘圪垱村。
农田水利建设,都是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漫山地里,远离村庄。
九月底,在地里搭建指挥部,其实就是一个帆布篷。指挥部旁边,再搭建一个小棚子,是伙房。
每天早上七点钟在地里点名,然后几十个人蹲在地头儿热热闹闹地吃饭。
白天不用说,分段干活儿,各村都出动有劳力,乡里租的有大型挖掘机。
晚上,天黑透了,几十个人骑着摩托车,轰轰烈烈地回乡政府。
刚开始下工地时,是热,干够一个月,天就凉了。
一进入秋天,人在地里就无处躲藏了。
我至今还放着那时每天一期的工作简报。每天,我都统计工程进度,各个组、各个村排名评比,简报里也有些很灵活的内容,比如一次,一位领导对我说,前石村的老支书带头儿干活儿挖沟清淤,人少,为了带动劳力的积极性,光脚跳入了刺骨的满是淤泥的沟渠里,我特意把这件事写写,第二天出了简报,送个各个工程组,让大家传看。
最辛苦的一次,就是在青年湖,最后工程结束,最后一天傍晚要撤离,突然下起了雪。
那一次,几十个人在荒凉的青年湖干了超过两个月。
现在,国家财政富裕了,这种工程,基本上全用机械了,人就少了许多的辛苦。
但当年在寒风中坚守的日子,我依然是记在心中的。

图十一:我是2003年来的南坞村。
而这图片中的排水沟,在我来南坞村的时候已经有了。
别小瞧了这不起眼的一条小沟,对于农民,对于这麦田,关键时候是至关重要的。

图十二:现在的农活儿,跟以前比,省力很多了。
麦收前,地里人并不多。
这个时候,除了浇水,就是掐辣椒头,要么就是薅草。

图十三: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可以到清流河河堤。

图十四:从摩托车旁经过时,想偷拍,又觉得若是遇到同村的,偷拍人家不妥。
等走过去了,回头,我偷拍。
被她发现了。
看看这里的面孔,都有些陌生,可能已经不是南坞村的麦田了。

图十五:南坞乡一带,近六七年都是小麦套种小尖椒居多。
小尖椒价格这几年不错,希望今年继续坚持不错的价位。

图十六:迎面走来一位老农,就悄悄拍了下来。
在城市里,像他这样的年纪,想来要么就是在广场里听戏,要么就是打麻将旅游,随意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
农民没有具体的退休年龄,大部分,都是干到身体出毛病干不动了才无奈地停下脚步。

图十七:这位在路边开荒,很费力,直接光脚丫上阵了。
看到两个陌生人走过,他停下农活儿打招呼:“吃了了?”
——农村就是这样,不认识,也可以打招呼“喷”几句。
跟他说几句,我们继续往前走。

图十八:说过话,我们走我们的路,他继续他的农活儿。
再见面,也许就彼此认识了。

图十九:不知谁家的麦地前,竟然还栽种了几棵垂柳。
不错的选择,像这种季节,干活儿累了,属下歇歇,喝杯水,跟邻居说几句家长里短,然后继续干活儿,挺好的。

图二十:再往里走,就离清流河河堤不远了。

图二十一:这麦地前的水井,也是国家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内容。
多少米一眼井,都是有规划的。

图二十二:远处,停有摩托车,有两个农人正坐在路边休息。
这个时候,没太多的农活儿,所以,人都不是很紧张。

图二十三:开走到清流河时,遇到了这位大嫂。
刚浇过小尖椒,正收拾水带、机器。

图二十四:一截儿一截儿,一直排到地的尽头,浇一截儿,取下一截儿水管,扔到其他陇,待浇了几陇,拐回来接管儿继续浇下几陇……
我浇一回,浑身上下弄一身水一身泥。
浇地的时候,就完全管不了什么漂满浮萍的水沟里的水里有什么细菌了,太阳随便暴晒,根本就不会去想什么乱七八糟的紫外线什么的。

图二十五:看着一个妇女一个人在路边收拾,我心想,这男的肯定还在地里头忙碌。

图二十六:路旁,被遗弃的“酪子”。
过去,没有大型联合收割机,都是人工拿镰刀收割麦子。
糙场用的是石磙,而把麦子摊晒在场里头之后,就用拖拉机或牛拉着这个东西在麦子上来回转圈了。一直把麦秆儿碾平了,麦籽儿都脱落下来,这“酪子”才能休息。

图二十七:快到清流河河堤的时候,有一片荒滩、池塘。
前边没路了。
离清流河河堤,也就五十米的距离了。

图二十八:清流河河堤下的一块儿麦田,种的全是大麦。
不知道是作何用途,又卖于谁人,价格几许。

图二十九:农村人的习惯,是麦田里出现大麦了,赶紧拔除,以免影响小麦生长。

图三十:看看丰收在望的麦田,心里很是舒畅。
想想收麦的时候机器隆隆,尘土飞扬,心里又有些紧张。

图三十一:拐回来,跟这位乡亲打招呼,我看看地里,没其他人。
“你一个人浇地啊?”
“嗯。”她疲惫地应声。
我浇过地,我知道,这活儿,挺麻烦,让一个女人自己拉机器,自己排管、接管、浇、收……
这个女人,不简单。
说好听,叫不简单。
说不好听,这女人真难。
过去的农村,女人断然不会浇地的。
现在,男人都到城市里头打工了,留下女人,种地、照顾孩子、伺候老人。
这个时代,是女人受累的时代。
更多的人,都在关注留守儿童和进城农民工。
农村留守妇女,真正想起的又付诸行动的,少之又少。
国家的机制体制,还是需要大刀阔斧地改进的。
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从不曾见过,怎么解决?
这是个大事儿。
我不知道怎么解决的大事儿。

图三十二:回来的路上,看到了远处的一大片坟地。
前几天拍彭庄村,说到了彭庄西南地的一片坟墓。
看看位置,应该说的就是这片坟墓。
农村坟墓,不知道怎么选定的,离村子这么远。

图三十三:拐弯,回到了来时的这条长长的一直通到南坞村的小土路上。

图三十四:在通往彭庄村的这条东西小路上,跟这位大婶儿问路,他说,前边村外往北走,没有路了。
我们就沿原路返回。

图三十五:图片效果看起来挺亮,其实,当时天色已经显暗了。
图三十六:往前继续走,一会儿一辆三轮摩托车从后边赶上。
南坞村支部书记夫妇二人干活儿回家,看到同事和我,彼此问好,就过去了。
支书的老伴儿还说,恁坐摩托车回家吧?
出来走走,自然不会搭人家的顺风车了。
田间漫步,挺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