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首先,感谢刘老师,坐在三轮摩托车上,照顾着孩子,顶着寒风,拍了这一组图片。
年前,母亲手术,术后,住在哥嫂家中,我和妻隔几天就带着孩子过去看看。
哥嫂的家,在鄢陵县张桥乡。
1988年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载:新张桥“位于县城南15公里。张桥乡人民政府驻地。838人,汉族。乡政府原驻老张桥,因交通不便,经县研究于1958年将乡政府机关迁此,随后,乡中学、医院、商店等单位相继迁入,并和西面的农场、林科所、农技校等县办单位相连,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自然镇,因与老张桥相对称,故名。聚落呈东西带状,面积约1平方公里。一条东西街长二公里与鄢陵——陶城公路十字相交。居住松散,多为瓦房。农历每月逢四、八日有物资交流大会,服务半径6公里,规模约五千人。为该乡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中心。
第一张图片,是看过母亲后回南坞村,在新张桥十字街给刘老师和孩子所拍。
图二:到新张桥,是从南坞乡南坞村北头儿出发,经南坞乡卜寨村、南坞乡卢庄村、南坞乡北坞村、张桥乡前厦村、张桥乡后厦村、张桥乡老张桥村、张桥乡苏胡洞村、张桥乡董庄村、张桥乡邵庄村、张桥乡新东村,过了新东村往西走,两三分钟,就看到了新张桥东头儿的路牌。

图三:新张桥原棉花加工厂的位置,现在开发了楼盘。

图四:楼盘的名字,叫“金桥花园”。
听人说,花厂倒闭多年,前两年,有人买了这块儿地皮,开发了临街的商品房,卖得很不错。

图五:听一位张桥籍的同事说,在这里买房子的,都是附近村子的青年人,结婚后,在这里住,干活儿了,还回家,反正离得近,也方便。就是出去打工,门一锁,就走人。
说是临街的已经卖完了,现在二期、三期都建好了,正在热卖中。
价格可不便宜哩!虽然离县城三十里地,但价格也过两千了——但,还是比鄢陵县城便宜啊!

图六:白色的三层楼房,是张桥乡第一初级中学的大门。
原先,这里是鄢陵县第三高级中学,几年前,鄢陵三高搬迁至鄢陵县城后,这个学校就成了张桥一中的校园。

图七:张桥乡派出所。
破楼粉刷一下,继续使用,但粉刷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

图八:中共鄢陵县张桥乡委员会。
中共鄢陵县张桥乡纪律检查委员会。
鄢陵县张桥乡人民政府。
鄢陵县张桥乡人大主席团。
——也就是农村人常说的“乡政府”,老式叫法是“公社”。
大门西侧,还挂了个鄢陵县张桥乡社会法庭的牌子。

图九:走到这里,我给妻交代,一定要拍一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
去年十月,鄢陵县农村信用社升格为“鄢陵县农村商业银行”,后来,换了牌子,我还遗憾,没拍个老式信用社的牌子。
信用社,已经成了历史,不拍一张,将来想找都找不到了。

图十:中国邮政,对这个单位,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一、总是让员工分任务销售贺年卡、酒、邮票之类的东西,不太以人为本。
二、邮政所大厅里,会有值班的人让来存钱的人入什么保险。

图十一:张桥乡中心医院。

图十二:这栋位于新张桥十字街的破楼,我印象深刻。
初上班的几年,我投稿,不用电脑,得用方格稿纸工工整整地撰写好,盖上通讯组的章,买了信封邮票寄给报社、电台。
但在南坞村,没有卖方格稿纸的,就是在县城,卖的地方也不多。
这里,原先是张桥乡供销社,当时还没改建,里头还是一家家的店铺,就在这里头,我能买到方格稿纸。

图十三:站在十字路口,拍新张桥东街。
大冷的天,人少、车少。

图十四:新张桥十字街的东街路北,多是饭店和早餐店。

图十五:站在新张桥十字路口,看S219声道西侧。
S219省道,俺鄢陵人习惯叫作“鄢陶路”——鄢陵县城至陶城乡。

图十六:张桥乡十字街原张桥供销社前些年改成了一家大量贩,这里头,我进过的次数比较多,因为价格便宜,质量还不错。
应该是鄢陵县农村较早的一个大型量贩。
生意非常好。

图十七:新张桥十字街的东北角,显得有点儿凌乱。
因为两条省道在此交汇,车来车往,人流量大,这里的生意都不错。
只是绿化不太好,跟鄢陵“花乡”的称谓不大协调。

图十八:车道张桥南街,妻说,想看看张桥的“遮挡”贵不贵,就停下车,妻进了这家新感觉时尚家纺。

图十九:对面,是张桥乡的金桥市场。
现在好像正在大搞建设,市场里关闭了,一到农历逢四、逢八日,省道上就人山人海,堵车,成了必修课。

图二十:新张桥的南头儿,还有一家“万村千乡直销旗舰店”,但看门前,生意是不如十字街的那家的。

图二十一:妻问了问,价格不便宜,看看天色渐晚,不敢耽误,赶紧,启动摩托车,让妻儿坐进被窝儿。
回南坞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