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正忙碌着,先贴上图片,文字晚一会儿再加。
先说说今天要讲的鄢陵县张桥乡新东村的基本情况。
新东村,在鄢陵县城南十五公里,张桥乡政府驻地东一公里处。据《重修府君庙记》碑文载,村子原名新桥村,后因有崔府君庙,改名府君庙。一九五八年,张桥人民公社驻地由今日张桥乡老张桥村迁居该村西,更为今名。曾筑有前后二寨,今村内仍有间断壕沟,聚落呈长方形。村内设小学一所,以农为主,部分村民于乡政府驻地附近经商。
村内存有清代《重修府君庙记》碑一通。
新东村委会辖新东、北韩庄两个自然村。新东村明、清两朝均属孝子乡张桥北保。民国时:一九一二年属体仁区,一九三零年属第四区,一九三六年属第三区沙滩乡联保,一九四二年属张桥乡。建国后:一九五一年属第三区府君庙乡,一九五八年属张桥人民公社,一九六二年属张桥区,建新东村大队。一九六五年属张桥人民公社,一九八三年社改乡后称新东村村委会。
图二:鄢陵县自古就有花乡的美誉。在鄢陵,最为外地人所熟知的,就是鄢陵花木。鄢陵的花卉苗木种植,主要分布于鄢陵县的柏梁镇、大马乡、陈化店镇。但其他乡镇,如张桥乡,也有不少花卉苗木的种植村。
新东村东边,就有一大片苗木。
新东村原名府君庙。这里头,有故事。
从前,新东村一带常遭黄水祸害——此处的黄水,专指黄河水患。鄢陵地处开封以南,离黄河不算太远,故历史上遭受黄河水患应是常见的。
后来,崔府君到了这一带,镇住了水患,佑护了一方黎民。后人为谢其功,立庙祭祀,
老人说的一句话,是让我很意外的。
“崔府君是个朝廷”。
中原方言里,“朝廷”二字,意为皇帝。
我就纳闷儿,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有崔姓皇帝?
想了半天,没想起来。
查查资料,却原来这崔府君不是新东村独有,而是一位普及面很广的神灵。
这崔府君,史上确有其人。
崔府君,姓崔名珏,生到了隋朝,应该算是唐朝人。有说是山西乐平人,有说是山西省左权县店上村人,还有人说是山西祁州古城县人。到底是哪儿的人,我也说不了。反正,是山西人应该是可以确认的。
传说,崔钰他爹快五十了还没生育,老两口儿就去烧香拜佛求子。晚上回家,俩人做了梦,见一童子捧了两块儿美玉呈上,俩人吃了。就这,怀孕了。
公元607年农历的六月初六,生了崔钰。
做梦生崔钰,岂能是闲杂人等。
小时候,就不一样。
长得也帅,学习也好,综合素质也相当不错。反正,肯定是经常受老师表扬的那一号好学生。
学习好,就业形势就好,才二十六岁,就已经是县级干部,当了山西省长子县的县令。
当官儿了,还是个不错的官儿,上级认可,同事赞同,群众欢迎。
后头,就厉害了,说他有一天正下棋,有人从天上飞下来了,说他寿限一到,天上的领导很欣赏他,批准他到那边后上任磁州土地爷一职。
民间说他是“昼理阳,夜治阴”。
这跟崔府君的另一个身份有关。
可能是老百姓嫌土地爷的官儿太小?不知何时,崔府君就成了判官。
判官,是阴曹地府中阎王爷的助理。判官数量不少,按职务分,主要有四种:掌刑判官、掌善簿判官、掌恶簿判官、掌生死簿判官。
这其中,掌生死簿的判官职位最高,权力最大。
崔府君就是掌管生死薄的判官,大概也就相当于城市里某局正处级常务副局长之类的职务。
跟关二爷相似的是,崔老先生不光百姓爱戴,还受到了高层的推崇。
崔老先生当了神仙后,曾两次为皇帝显灵,算是彻底奠定了他在神仙界的地位。
一次显灵,说是安禄山叛乱时,唐玄宗夜里梦见神人找他,说,叛乱分子会自生自灭,你别太紧张。玄宗赶紧问,你谁呀?神仙说,我是崔珏。镇压了叛乱后,玄宗立马下发文件,开始给崔珏盖庙,还给崔钰追封了个“灵圣护国侯”的荣誉称号。
另一次显灵,说的是宋朝的那个很懂艺术却重用秦桧砍了岳飞的那个混球皇帝宋高宗赵构。赵构当皇帝前,被封为康王,曾被当作人质被困金国。后来,金人遣返赵构,这家伙就赶紧往家跑,跑到磁州的府君庙,疲惫不堪,就在庙里稍事休息。正睡得香,听见神仙喊他,说,敌人追过来了,赶紧跑吧!马都给你准备好了。赵构一惊,醒了,赶紧出门,看门口有马,骑上就逃。过了黄河,马却不动了,赵构一看,竟是府君庙里的泥马。赵构那是相当感动啊!当皇帝后,第一时间在首都杭州建了崔府君庙。这个,是“泥马渡康王”的传说。
连皇帝的忙都帮了,那能没几个荣誉称号?
封到最后,名字就长了:护国显应兴圣普佑真君。
君者,皇帝也。
看来,这位大妈说崔府君是“朝廷”,是有道理的。
我没明白过来,只是因为我光往二十五史上想了。
看来,考虑问题也得创新思维,不能拘泥于一个方向。
图三:新东村东头儿,路北,这几户人家,与西边的村子主体隔开了,不知道什么原因。
图四:跟村子中间隔着这么一大片树园,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几户人家就是一个小村子。
图五:从新东村东头儿入村,妻坐在三轮摩托车车厢里,朝后拍。
图六:村东第一条往北的小路。
图七:夏天,这户人家临省道的地方,种上了菜。过了一冬了,架子和枯藤也没拆,看起来就不太干净了。
图八:当初修建S237省道时,拓宽路面,就拆了临街住户的房子,就有不少人家就没了大大的院子。
七八个乡村妇女带着孩子在这家门前聊天。
图九:这张图片,我思考再三,一直在犹豫是否贴出来。
我拍家乡,总是想把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这种脏乱差的环境状况,一般是不会贴出来的。但今天我想,现在农村变化这么快,要不了几年,农村就会出现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变化,到那时,这种状况肯定是看不到了。那时,这张图片,就可以作为老资料图片发挥其表现时代进步的作用了。
新东村人可以把这张图片藏起来,不然,将来后辈绝对就无法想象现在的状况了。
图十:连这红砖绿瓦的老式简易门楼和瓦屋,恐怕将来都将成为稀罕物。
图十一:一位形只影单的老太太,孤零零地在冬日的阳光下,默默地注视着门前大路上的匆匆行人和来往车辆。不知道,这一刻,她在想些什么。
图十二:新东村,静悄悄,路旁,有人烤火。
图十三:这路旁的小房子,是修车铺,还是理发店?
图十四:右侧的的路旁下边,就是新东村党支部和新东村委会的办公地。
图十五:张桥乡与南坞乡为邻,种植的作物,也基本一致。
路旁,堆了不少小尖椒秸秆。
图十六:年轻人就是受冻,开摩托车,大冷天的,不戴头盔,不穿大衣。
够坚强。
图十七:这位骑电动车的主儿就比较爱惜自己的身体了。
图十八:墙上、墙体广告和各类乱七八糟的纸片广告,贴满了这几间小屋。
农村的这种视觉污染,没人管。
图十九:不知道为什么,似乎新东村的街道卫生不如其他村子。
图二十:这几年,一直在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我感觉还是步子太小了。
若能根据情况大面积铺开,农民的生活方式恐怕都得发生大改变。
图二十一:从新东村西头出来,回头望望,能看见的房子不多,能看见的人,不多。
图二十二:新东村与新张桥之间的建筑,没有同意规划一下,都是自己想咋盖就咋盖,没有统一标准,样式也显陈旧。按一位我的领导说的,现在一些农户盖楼,是“盖好了,当时就过时”。
图二十三:快到新张桥界了,省道边上又一大堆的小尖椒秸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