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2011-11-24 19:54:55)
标签:

大师

河南

王素君

许昌

豫剧

分类: 戏曲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一:我是个平淡的人,但因为写过一个《河南戏曲名人排行榜之老艺术家前二十七位》的帖子,曾在豫剧吧里引起一些戏迷的关注。在这个排行榜里,我把豫剧大师王素君排在了第六位。

    第一位:陈素真
    第二位:申凤梅
    第三位:桑振君
    第四位:常香玉
    第五位:崔兰田
    第六位:王素君
    第七位:张新芳
    第八位:毛爱莲
    第九位:李斯忠
    第十位:关灵凤
    十一位:马金凤
    十二位:高兴旺
    十三位:阎立品
    十四位:唐喜成
    十五位:郭建民
    十六位:刘法印
    十七位:牛得草
    十八位:安金凤
    十九位:马  
    二十位:王荣光
    二一位:刘忠河
    二二位:谢  
    二三位:兰文祥
    二四位:拜金荣
    二五位:胡希华
    二六位:蔡清枝、朱锡梅
    二七位:海连池
    司凤英、马双枝:从史料上看,两位应在前三位,但我不曾听过两位的资料,就暂且不列其中;
    唐玉成:以其带动的豫东红脸满天红的贡献,应在前十抑或更前,老先生是清末人,比陈素真老师还大得多,也不曾列入其中。

    2011年11月10日,应王素君老师和戏友“好望角”之邀,我去了郑州,拜访大师。

    郑州很大,那许多的街道路名总是让我记不住,“好望角”给我说了好几次,我还是没记住王老师住在哪条街。

    王老师的家,就在这个河南省豫剧一团家属院。

    虽然挂了河南省豫剧一团的牌子,但这里头,住的河南省豫剧一团的人,极少。

    听说,院子已经卖了,但这个牌子还挂着。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二:我在郑州不熟,“好望角”怕我找不到地方, 就到郑州南三环的汽车南站接我。

          “好望角”带我和孩子坐上公交车。

          走啊!走啊!

          郑州真是太大了,坐了那么长时间的公交车,我都有点儿着急了,才终于到了地方。

          去年,孩子的妈妈到郑州学习一个月,我曾带着孩子去看她,坐公交车时,一个老先生带了个孩子,那孩子不坐,只是在车厢内走来走去,我带着孩子站在车厢里,过了好长时候,那位老先生一直不让座儿,倒是对面的一个小女孩看我扶着孩子不方便,就让孩子坐在了她的怀里。

           这次到郑州,公交车上人更多,去的时候,一个时尚的小姑娘让了座儿,让孩子坐,返程时,还是一个穿着很漂亮的女孩子让了座儿,还说:“真对不起,刚才没看见有孩子。”

           ——三十二岁了,带上这次,我一共去了三次郑州,印象最深的,就是郑州的年轻人热情、坦诚,显出难得的高素质。

           一个女孩子让座儿,可能是偶然,两个女孩子让座儿,也可能是偶然,可我这三次经历的让座儿,都是郑州的年轻女孩子,让我不由便得出郑州女孩是郑州最热情的一个群体的结论。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三:大师的家,到了。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四:到时,王老师的大弟子吴斌老师也在,刚做好了饭,就一起吃了。

          吃过饭,就与王老合影。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五:正吃饭的时候,王老的得意弟子王燕老师抱着她的小狗儿来了。

          左侧,是王燕老师。

          王燕老师不是专业院团的演员,也没评定上什么国家一级演员之类的职称,但我知道,河南戏曲界,旦角行里,王燕的唱腔是极富特色且是许多所谓的国家一级演员甚至梅花奖得主也不能相比的。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六:左一,王燕老师;左二,王素君老师;左三,王派大弟子吴斌老师;左四,听“好望角”说,也是王老的学生,但不是入室弟子,同吴斌老师都在开封市豫剧院,现在都退休了。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七:王燕在戏曲界,那也可是位名角,左侧这位素雅剧社的演员一定要跟王燕老师合影。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八:这张,是赫赫威名震中原的汴京三王。

          左:王素君。

          王老就不多介绍了,豫剧小生泰斗,王派创始人、河南第一小生。

          中:王敬先。

          王敬先,女,回族,1933年1月出生于河南开封,豫剧刀马旦大家。

        她行当全、戏路宽,开豫剧武旦之先河。1942年入西安狮吼儿童剧团学戏,因性格活泼、开朗、倔强被老师重点培养武功,学习刀马旦。1950年返乡,三出“打炮戏”《梁红玉》、《涤耻血》、《三拂袖》轰动开封。精湛的功夫和绝活“踢枪”的表演使她赢得了一个绰号“满场飞”,她的武打沉稳娴熟、干净利落,演唱嗓音亮丽、纯正、字正腔圆、顿挫有致、韵味独具。

          右:汴京三王的老大王秀兰。

          说起汴京三王,影响力最大的,自然是王素君大师。但看老资料,王秀兰老师当年的影响力,可是与大师级人物平级。王秀兰,河南省民权县人,民国时期主要活动在豫西和陕西,曾与常香玉双挂头牌合作演出多年。四十年代,她和陈素真、常香玉、司凤英、马双枝、史彩云、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姚淑芳、李景萼、桑振君被誉为豫剧十二大名旦。

            汴京三王的名声,在河南戏曲界,影响力很大,但除了王素君老师留存有较多的资料外,王敬先老师和王秀兰老师留给后人的资料非常少。有人说,王敬先、王秀兰老师绝对拥有开宗立派的实力,但因为八十年代初就离开了舞台,此后,便为世人所少闻知。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九:王素君老师的家,是一室一厅,极其小的那种。

          屋子里堆满了东西,但最显眼的,还是墙上王老的各个时期的照片。

          这张图片,应该是《岳母刺字》。

          没听过这出戏。

          我最喜欢听的王派唱段,有以下几段:

          《抬花轿》、《刘胡兰》、《必正与妙常》、《小二姐做梦》、《西厢记》。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十:《必正与妙常》里头的潘必正。

          这出戏,是河南戏曲里极其难得的一个好本子,源自川剧。

          川剧中,这出戏原叫《陈妙常》,是突出旦角的。但这出戏移到河南后,因为王素君老师的唱腔远远盖过了主角“陈妙常”,这出戏后来不得不挂牌为《必正与妙常》。

          现在,一说《必正与妙常》,就完全是豫剧生行的代表剧目了。

          我曾跟多位戏友交流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不是大师级的人物,千万不要找王老配戏。

          ——那是要夺彩的。

          我听过王老跟人合作过的几出戏,王老的配角,总是要盖过主角的风采的。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十一:很荣幸,在郑州王素君老师的家中,邂逅了王派大弟子吴斌老师。

            虽然说吴斌老师是“弟子”,但吴老师也已经六十多岁了。

            许是长期在开封豫剧团的缘故,吴斌老师极少宣传自己,在全省,也不是特别知名。

            曾看过一篇文章,说起豫剧小生,对吴斌老师很是认可,只是,吴斌老师能见到的音频、视频资料很少,至今,我没听过吴斌老师的唱腔,不敢,妄下断论。

            说起“弟子”,忍不住要说几句。

            河南戏曲界,大师级的人物中,绝大多数,都是后继乏人。

            比如,常香玉,无一个弟子能继承衣钵。

            比如,崔兰田,弟子中无人能得其神韵。

            比如,马金凤、阎立品、安金凤、唐喜成、李斯忠、毛爱莲、申凤梅、王荣光、拜金荣、高兴旺、张新芳、刘法印……

            河南戏曲界,真正说弟子能继承衣钵的,我个人观点,只有两派。

            一派,是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陈大师有个弟子关灵凤,堪称得了陈派真传,完全可以与豫剧六大名旦并肩而立。遗憾的是,关灵凤老师也年近八旬了,现在,关老师也没出个能扛大旗的徒弟。

            另一派,虽身在河北,但其豫剧唱腔,已远远超越河南的诸多名家——这个流派,就是绽放于燕赵大地的桑派。桑振君大师成名于河南许昌,后来,被一些个颇有影响力的人挤兑出了河南,到了河北邯郸。

            偏偏,桑大师在河北就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尤以桑派掌门大弟子苗文华,几乎可以用“豫剧界最优秀继承人”来说她。桑大师用后人的崛起打破了河南省内某些小人的迫害延续。

            大师王素君,其经历,肯定是有一番风雨的,但大师一直沉默,不愿说出那些恩恩怨怨的往事。遗憾的是,严格讲,王派弟子,能承接王派衣钵,扛起王派大旗继续前行的,目前,还没有。

            王派弟子,很多,都是河南戏曲界的大人物,但继承王派,还是任重道远。

            王派弟子,自当自加压力,齐心共计,弘扬王派,以使其源远流长,不绝于后世。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十二:王燕老师去的时候,带了她的小狗儿,忘了叫什么名字了,好像是个外国名儿。

            “好望角”要跟小狗儿合影,小狗儿却总是不配合着看镜头,王燕老师就拿着苹果喊狗狗。

            ——始终也没来个正面照。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十三:去了我就说,要给王老师拍图片,王老师还专门换了几身衣服。

            我说,再过几十年,这些,都是历史资料。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十四:屋内光线不太好,我建议去院子里拍图片。

            出了客厅,过个小门儿,就是王老的厨房,厨房出去,就是院子。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十五:院子里,开封的这位老师和素雅剧社的年轻学员正聊天。

            看到王老师出门,这位老师说起来王老师的衣服。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十五:素雅剧社的演员帮王老穿外套。

            作为豫剧小生泰斗,王素君大师晚年的主要精力,全投在了素雅剧社。

            大师的收入,是绝对的高收入,但她独居陋室,粗茶淡饭,而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完全公益的素雅剧社,用自己的钱,培养戏迷。

            我个人不赞成王老的这种选择。

            我喜欢河南戏曲多年,觉得河南戏曲最紧迫的,是历史资料整理的严重滞后。

            河南戏曲史,庞杂纷繁,难理头绪,各类观点,又让人难解真伪。

            我看过一些名家的文章,发现,很多人都是高唱颂歌,不敢触及敏感的历史话题。

            看了豫剧大师陈素真和一生坎坷的宋桂玲老师的回忆录,我感到,回忆录,更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我跟关灵凤老师和毛爱莲老师联系时,曾对她们说起过,让她们写回忆录,并及时出版。

            今日,见了一代大师,我还是把这个老话题拿了出来,建议王老师早日整理、出版回忆录,若有可能,就按照陈素真大师的那种方式写——陈素真大师的回忆录,太真实了,真实得让我看得几度情绪失控。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十六:为了照相,王老专门取了这条纱巾披上。

            大家都说好看,王老师也很满意。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十七:总让年迈的大师站着满足我的拍照需求,也不好啊!

            我对王老说,你该弄啥弄啥,别管我怎么拍。

            王老就跟我聊着天让我拍。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十八:让王老很得意的弟子王燕出来了,就给她们拍张合影。

            王燕老师手里拿着的,是让她成名的剧目:《花喜鹊》。

            ——改天,要单独说说王燕老师,今天,不再赘言。


图片郑州:走进河南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蜗居

    图十九:记不清当时是什么情况了,王老跟我说着什么,“好望角”在后边露出灿烂的笑容。

            此次郑州行,路上走了十一个小时,中间,只在王老家待了不到一个小时。

            匆匆去,匆匆归,要谢谢,真诚相待的“好望角”。

            更庆幸,见了一代大师王素君。

            再去郑州,不知又待何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