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记不得“好望角”与我是在何时开始交流的。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最先交流的,是戏曲。
我的博客,不是戏曲专题博客,但有了好题材,我总是要写写的。
“好望角”是一位来自省城郑州的戏迷。
“好望角”说,要来南坞村,看看我博客里贴的那些图片现实中到底什么模样。
一大早在郑州坐上长途车,临近中午,他来了。
我有些过意不去。
南坞村离郑州,好几百里地,那时,天气还那么热,人家几经辗转到俺村,难免辛苦。
也就那么寸,“好望角”在南坞村的两天,我刚好特别忙,没时间陪他出门走走,这张图片,好像是有了十来分钟的时间,我陪他在乡政府的院子里转转,我为他拍着这张图片。
当时,他身后的工地上,一层还没封顶,现在,二层马上就盖好了。

图二:“好望角”来了南坞村,我却没有时间陪他,这是他在南坞乡政府院内所拍的图片。
没见他拍多少图片,但他特意拍了乡政府院里的老瓦房和房前的菜地。

图三:我家门前的菜地,“好望角”摄影。

图四:从“好望角”来南坞村的前一天,我就开始苦思冥想,该给“好望角”和王老师带回去点儿啥礼物。
直到那天中午,我突然想起,那次,参加一家媒体的座谈会,一位负责的领导说,给每位参会人员赠送一套邮票。
邮票是画册摸样的,里头有图片,有文字,还有不知多少张邮票。
看了看,是书法邮票。
很多邮票都搁在一个册子里,还有图片和文字,像一本书,不知道搁行里这叫什么。
包装挺好看的,有盒子,盒子外头,还有个袋子。
我也不懂这个,刚好,“好望角”说他喜欢集邮,就把这个东西送他吧!
这个东西,可能是俺家唯一可以送给城市里来的网友的礼物了。
“好望角”是戏迷,且,是郑州戏迷圈里的名人。
见“好望角”前,我们聊戏曲,我说起了自己最喜欢的几位戏曲名家,提到了豫剧大师王素君。
“好望角”说:“明天,我用一天时间,拍拍王老师的生活图片,后天,我去南坞村,给你带过去。”
我当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曾想,“好望角”到南坞村时,真的给我带来了一组大师在家中的生活照。
来了,还带了“好想你”红枣。
“好望角”说,枣,是王素君大师非让给我这个深深爱她的农村戏迷带来的。

图五:想想,这个东西带回家,还没看看,马上,邮票就离开农村,去省城大都市了,就打开看看吧!
拍下这张图片时,“好望角”刚好露出开心的笑容。
我觉得,这张图片,不错。

图六:我没时间陪“好望角”,这是中午吃饭时,我回家了,“好望角”给浑身臭汗的我拍的图片。
身后,右侧,是俺家的橱柜,锅碗瓢盆的,都在这里头。
左侧,是俺家的书柜,乱七八糟,不大好看。
但我藏有几本好书的。

图七:“好望角”来南坞村两天,我没有时间好好陪他,倒是我的孩子领着他,到村头走了走。
这是“好望角”给我儿子拍的图片。

图八:孩子领着“好望角”到了村子西头儿的小路上,路边,种的有花生、南瓜和小尖椒。

图九:可能是在大都市住久了,猛一下到了农村,很稀罕,“好望角”还跟着孩子到玉米地看了半天。
离开南坞村,返回省城后,“好望角”还多次打电话,要来帮我收玉米。
我说,到时候也不通知你。农活儿忙起来,没日没夜也顾不上吃饭,你来了,净给我添麻烦。
“好望角”笑笑,还是说要来。
我岂能让他跟我我下地干活儿!

图十:我一直发愁,豫剧大师王素君先生送我了红枣,我该回赠些啥礼物?
跟妻商量,始终也想不出合适的东西。
村里的商店里,最贵的,就是五十多块钱一箱的饮料,可是,几百里地,让“好望角”提几箱沉沉的饮料回郑州,也不合适。再则,大师在郑州,啥东西都有,肯定也不稀罕这些饮料、饼干什么的。
一直到第二天中午,我才无奈地跟妻说:
“烙点儿南瓜饼吧!”
想给一位心爱的豫剧大师回赠礼物,竟然不能。
想起来,心里不是滋味。

图十一:那天,“好望角”带着一小摞南瓜饼返回郑州,天黑时,到了王老家里。
王老吃了南瓜饼,并跟我通了电话。
我一个人跑到偌大的乡政府的院子里,跟王老说话,没说几句。不知该说什么,竟想落泪。

图十二:“好望角”在俺家住了一晚上,头一顿,是午饭,妻弄了四个小菜招待,再往后,就是家常饭,稀饭、炒菜、烙馍。
那天晚上,“好望角”睡俺家,我们一家三口住到了就在南坞村的岳父大人家里。
妻很开心,说:“我炒的菜烙的馍,‘好望角’一连卷了五个。”
我说,你炒的青椒鸡蛋,调的萝卜丝和烙的馍都好吃。

图十三:晚上九点多,我才从办公室回家,陪着“好望角”聊戏曲,聊豫剧大师王素君,聊陈素真、常香玉、桑振君、王燕、党玉倩、苗文华、王慧、李金枝、连德志、虎美玲、王希玲、任宏恩、李树建、任三印、汪荃珍、杨红霞……
身在郑州,“好望角”知道的,竟是那样多。

图十四:俺简陋的家里,不知道久居都市的“好望角”是否适应。
就是太乱了。
我原先收藏了不少书籍、杂志,因为几次搬家,实在没地方安置,只好处理掉。
做饭、睡觉、吃饭、读书、会客,都在这一间屋里。

图十五:每次,有新浪博友来南坞村,临走,都要站在这个地方,我请办公室的小唐给我和网友拍合影。

图十六:村里的公交车不太准时,我骑上摩托车,送“好望角”到六里地外的省道上。
刚好一辆出租车过来,“好望角”踏上了返郑的路。
还没来得及说声再见,红色的出租车就远去了。
看着渐渐模糊的车,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心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