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一位身在异乡的网友留言,说让拍拍鄢陵县南坞乡卜寨村。
前些天,带着老婆孩子,去了卜寨村,拍了图片。
也贴出来了。
乡下,有这种情况,两个村子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完全融合在一起,外人,甚至本村村民,也难以知道具体的界线。
南坞乡卜寨村、赵庄村就是这种完全融合、难分你我的状态。
拍过卜寨村,直接走赵庄村,回了南坞村。
过卜寨村,就走着拍着,有了这一组图片。
在农村拍了几年图片,也有了一点所谓的经验。在农村拍图片,最容易接触的,是老人。
当你走近农村老人,他们几乎是百分之百的热情,跟你的交流,也是特别的亲切。
这两位老人,带着这个小朋友,在路口闲坐。
没说话,我拿起相机拍,老人笑了。
这种情况,直接就可以打招呼了。
我主动搭讪:“喝了没?”(鄢陵一带的问候语,意为“吃过晚饭没有”)
“没哩!恁喝了没?”
“也没哩!”
说着,我连着拍了几张。
小朋友很好奇,走到我跟前,要看看。
看了相机里的图片,小家伙儿开心坏了。
问问,是老人孙女的儿子。
图二:这几家都是新盖的楼房,搁在一起,就显得格外好看了。
图三:当然,农村,这一带的乡村,还是老式瓦房居多。
但这十年来,盖房,就是楼房,没人再盖这种老式的瓦房了。
再过十年,也许,瓦房就河南看到了。

图四:从村子西头儿进去,从东头儿出来。
路的尽头儿,是一个非常大的池塘。
印象里,这个池塘里水总是最多的。
今年,河南大旱,俺这儿大量的池塘都干枯了。
这个池塘,还顽强地保存着一部分水源。
这个路口的这户是来过一次的。
那年,一位鄢陵县城的熟人来南坞村公干,走时,说他在县城教书的老婆回娘家了,刚好坐个顺风车,让去这个村子接接她。
好像,就是这户人家。
图五:南坞乡赵庄村东头儿,邻着池塘,是一条小路。
这条路,几年前跟着乡里的领导到村里,也是走过多次的。
图六:少了水,似乎,就少了许多的灵气。
来个赵庄村的简介吧!
赵庄:在鄢陵县城东南23.5公里、南坞乡政府驻地北0.5公里处,西连卜寨村,属卜寨村委会。
王姓居早,原名王庄村,清初,赵姓迁入,改称今名,今仍以赵姓居多,王姓已无。村呈正方形,东西街两条,居住集中,瓦房较多,住宅向南侧发展,东有三亩鱼塘(就是图中的这个池塘)。有大道南通乡政府驻地南坞村。
图七:不沿着池塘走,往南,直走,可以直达南坞村。
路旁,一位老人在吃着什么,看到我们一家三口步行经过,很好奇地看俺。
把图片放大看看,吃的似乎是热豆腐。
图八:到了赵庄村南头儿,站在路口,不远处,可以看到南坞乡第一初级中学的宿舍楼。
赵庄村的学生上学,很多,都比南坞村的学生还近。
妻的家就在南坞村,听她说,她的不少同学,都是赵庄、卜寨村的。
图九:站在赵庄村南头儿路口,往西拍村南的一条土路。
图十:出了赵庄村,往南走,路旁,全是农田。
出村不远,有一条东西方向的生产路。
田间,只有俺一家三口,不见一个路人。
玉米快成熟了,很快,这路上,这田间,伴随着“突突”响的拖拉机,处处都是满头大汗的农人,
图十一:视线穿越玉米和小尖椒,鄢陵县南坞乡一中的身影越来越清晰。
手头上,南坞乡一中的资料很少,能写下来的,只有“坐落在乡政府所在地南坞村北门外,占地1.87万平方米,创建于1968年……1997年建起了一幢四层教学大楼”等内容。
图中的两栋小楼,应该是今年或去年刚盖好的。
图十二:站在赵庄村,能看到南坞村的房子。
步行过去,也就三四分钟。
卜寨、赵庄村的学生到南坞乡一中上学,总是不走大路,而走这田间土路,因为近。
图十三:在这个通往南坞乡一中的路口,妻看到了一片芝麻地,掐了几片芝麻叶。回家,下面条时用。

图十四:这个路口,是赵庄村、卜寨村的学生每天必走的路口。往右拐,不远,就到了学校。
妻说,这个路口,也是卜寨、赵庄村的学生和南坞村西头儿的学生分开的地方。
到了这里,南坞村的学生往南,卜寨、赵庄村的学生往北,分道扬镳。
妻说,那时,这条路上总是人声喧哗,一路吵嚷。
妻说,那年,下大雪,她跟一个同学下晚自习回家,白雪茫茫,竟迷了路,一直走到了赵庄村,才发现走错了方向。
而今,只能成为回忆了。
站在当年的路口,不知妻会想些什么。
也许,景,依然是当年的景。
人,却是不同了。
那时,青春懵懂。
今日,已为人妻,为人母。
回首,能否看到那单薄的小女孩伏案学习的身影?
能否看到,那些曾经青春年少的同学们的梦想?

图十五:在南坞村与赵庄村交界的地头儿,掰了两棒玉米。
晚上,大米稀饭里,就可以吃到香嫩的玉米粒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