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一位可能是南坞村的网友,前些时候给我留言,说让我拍南坞村东头儿。
我记下了。
我住在南坞村西头儿。
但我想离开乡政府的院子也是很困难的事儿。
领导要求严,办公室二十四小时一分钟也不能离人。
办公室主任大学毕业后,很辛苦地熬了十年,终于提拔,成了副科级,他的工作更忙了。办公室的一位小伙子,也悄无声息地突然说,他调城里了。
人少了,十天八天不离乡政府大院方圆三十米也是正常的。
2010年11月28日,妻病,请假,带她到距南坞村八里的孙老庄村看病。
难得出门,就带了相机。
这头一张,就是在返回时在南坞村东头儿拍的。
要求拍南坞村东头儿的网友,你看到了吗?
差点忘了,这一组图片,都是我家老婆大人坐在摩托车上拍的。
我是司机,也是艺术指导。

图二:从孙老庄村回南坞村时,走到党庄村东地开始拍。
这是站在党庄村东地拍往东拍。
路的尽头,往左,是南坞乡孙庄村、裴毛村,往右,是南坞乡小于庄村、牛明理村、孙老庄村。

图三:鄢陵南坞乡党庄村。
这张是站在党庄东头儿拍的。

图四:党庄村路旁,一位采摘小尖椒的椒农。
摩托车有点快,图片就不大清晰了。
对了,椒农应该不是党庄村人。
党庄村与后石村为邻,不知何年何月,融为一体了。
后石村人是历史上那一次著名的移民搬迁时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搬到河南的。
明末,石姓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兄居南,为前石,弟居北,为后石。
两村相距里许。
随后,梁姓从鄢陵县马栏镇迁此,今村内梁姓居多。

图五:楼房虽在瓦房身后,却是夺人眼的。
可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这些房子,今天盖好,今天落后。
许昌市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则有了“新型农村社区”的提法。
了解的一点内容,却是觉得有道理。
农村建房要是这样的方式发展,确实会给后来的建设留下不少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的方式,步子确实挺大的。
具体内容还没出台,不敢在这里瞎猜测。
但绝对是好事儿。
我觉得自己家乡的步子还不够大。
看看乡里和村里干部到新乡、郑州的乡镇考察的图片,觉得自己真是挺老土的。
多让基层干部出去走走,挺好。

图六:党庄村支部书记的家。
支部书记姓梁。那年,许多人都想让做生意的他担任村支部书记,他不乐意,乡里一位副书记找到他,一番思想工作,他同意了。
一个很热情、有责任心的村干部。
农村的支部书记不好干,得罪人似乎是谁都无法避免的。
党庄村:在鄢陵县城东南二十四公里,南坞乡政府驻地东一公里处,西邻汨罗江(大浪沟故道)。初,党姓居早,故名。今党姓绝,村东村党家坟,今金姓居多

图七:这条小河,有一个非常优美诗意的名字。
汨罗江。
为了弄清这条小河的来龙去脉,我查看《鄢陵县地名志》中的《自然地理实体地名》,这里竟然把这条小河给漏了。那条比这个小河还不起眼的没底沟都说了,独独就遗漏了这条。
查看同样在南坞乡境内的大浪沟,竟说大浪沟原名洛江,民间传为“汨罗江”(书中两处提到洛江,一次用“洛”,一次用“络”,不知哪个正确)。
为了不出错,从十点开始,我查阅《鄢陵县地名志》,翻到了子夜时分,也没找到丝毫信息。
上网查,谷歌的电子地图上,连我住的这间小屋子都看见了,一条小河当然是很清晰的。
可我找不到地图上小河的名字。
网上看,书上查,再看时间,已经凌晨一点四十八分了。
还是没找到。
贴一张图,要是下边就弄仨字“汨罗江”,就对不起看这组没太大意思的图片的博友了。
突然想起,《鄢陵县志》里会不会有?
之所以钟情于《鄢陵县地名志》,是因其不少资料都是第一手资料,且是我收集的资料中,比较翔实的一本。
1989年出版的《鄢陵县志》内容很系统,但不够翔实,所以,我查看《鄢陵县志》比较少。
从书架上拿下来,看看,我的天,我弄了半夜,《鄢陵县志》里竟有!
汨罗江:位于鄢陵县城东南27公里处(看来,比《鄢陵县地名志》,《鄢陵县志》的表述更客观、冷静一些)流向南北,源于张桥乡陈楼村东,过张桥乡老张桥村、张桥乡后厦村、南坞乡北坞村、南坞乡卢庄村,经南坞乡党庄和南坞村间,穿南坞乡彭庄村、南坞乡前石村,于南坞乡牛薛村汇入清流河。
总算弄清了。

图八:南坞村十字街西路北的几家店铺。
南坞街商贸不发达,是件让人很遗憾的事。

图九:中国移动公司的雪花,早早就飘到了南坞村。
一次投入,终身受益。
垄断,国有。
钱有多少?
天知,地知,神知,鬼知。
我不知。
我不想用手机。
关机,领导很生气,不关机,到哪儿都跑不了。
还得用手机。

图二:中国电信,了解不多。
应该多开展点业务,跟移动兑架,跟联通兑架。
那样,我可能就省钱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