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最近,一直在说我很忙。
真是忙。
自认为很认真,很用心。
但连续几次,我的工作受批评了。
晚上十点,值班人员点过名,人都睡下了。
办公室没有电脑,家是不能回去的,就到隔壁的农业服务中心,把保存在草稿箱里的一组图片贴出来。
心情不是特别平静。
叹口气,贴图吧!
活着就是拼命干活的命,干吧!
不搁这儿发牢骚了,毕竟,我也是党员,入党时,誓词那可是很严肃的。
好好干活儿,不说对得起党对得起群众,最起码,得对得起我这一个月一千二百七十九元的工资。
今天的图片,很喜庆。
希望这喜庆的图片,给我带来未来几天喜庆的运气。
开始:
同事小马,与我同在乡党政办,年方二十五或是二十六。
准备结婚了,慕名邀请南坞乡政府院内知名的摄影人董,到他的婚礼现场拍摄图片。
不胜荣幸,就去了。
毕竟,受邀拍图,三十一年来,还是第一次。
头一张,是我喜欢的。
农村的婚礼现场,总是少不了严谨的老人,大小事务,忙前跑后,辛苦而开心地为不懂得习俗的年轻人忙碌。
我拍图片,最喜欢三种人:老人、小孩儿、美女。
说不来什么原因,我反正挺喜欢这头一张的。

图二:嫂子,是婚礼上最主要的气氛营造着之一。

图三:来了,把双手装进口袋。
看来是客。
你看,气定神闲,就没有为婚礼着急忙碌的意思。

图四:新郎官儿出场了。
长得排场吧?
当新郎了,喜悦藏在心中,面上,保持淡定,似乎,每个新郎在这一天,都要有意无意地装出不是特别兴奋的样子。
想想当年我的新婚,似乎也是尽量压抑那种兴奋。
但是很奇怪,结婚那天,我没有特别兴奋,看着院子里走来走去早上三四点就起床了的亲友,心里还想,我结婚,你们慌什么慌?
只到跑了几十里路,到了老婆大人家,才觉得有了些兴奋的意思。
后来,妻曾多次提起,我到了她家,一说走,也不管她,一个人小跑就先上车了。
她想跟我合张影,愣是没撵上我。
我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怎么了,只记得到了她家,饿了,到她的屋子里,看到了穿婚纱的她。看见桌上有鸡蛋,我吃了两个。
回去的路上,同车的一位叔说,这孩儿搁这儿挺熟啊!进门儿就找吃的。
当初,也没想到会从县的最西边跑到县的最东边上班。
到了南坞村,熟人不多,跟妻谈朋友,她发现了我的饮食竟是那样可怜:天天在单位吃食堂,弄不好那天就没饭了。
二零零五年大年初二,我到单位值班,没饭,到街上买方便面,村里一家开门的店面也没有。
晚上,她来看我,问我吃的什么饭。我说,买不来,饿了一天了。
她跑回家里,给我当时的准岳母说了,把岳母大人心疼坏了,赶紧切肉炒菜,弄了一大碗,让妻给我端到了我的小宿舍。
那碗肉,真是太香了。
现在吃的肉,似乎都没那次的香。
从那次,我开始真切地感受到,丈母娘可是真疼女婿的。
也就是从这次开始,我以准女婿的身份,开始在她家吃饭。
说了这么多,回头一看,跑题了。
回来继续说。

图五:两个迎亲的小姑娘,都是大学生村干部,跟小马同龄人,关系很好,就来了。
过不了两年,小姑娘也得当新娘了吧?
多好的青春。

图六:河南鄢陵县农村结婚必备的:斗、艾草、葱、小麦、铜盘称。
问过不少人,确切的解释,始终没有。
反正,这些东西,都有讲究。

图七:我家在鄢陵西端,与临颍县王岗乡、窝城镇和许昌县张潘镇离得近,这南坞村,在鄢陵的东端,与扶沟县古城乡和西华县艾岗乡为邻,我家与南坞村,其实距离就四十多里路,但规矩就不大一样。
我家那一带结婚,是门口悬挂红布,而南坞村,则是挂上一整块的大红被面儿。
小马的新房是临街门面,没有大门,就这样挂了。

图八:天地桌。
准备好了,待会儿新郎新娘就可以对着这天地桌拜天地了。

图九:新房面积很小,但弄得挺精致。
比我的破瓦屋强百倍了。

图十:沙发多好看,我结婚时,没钱,就没买。直到两个人攒了两年钱,才买了沙发,但还是木的。妻一直想买这种布的,但瓦屋里太潮,实在没法买。就成了妻心里的遗憾。
真是挺对不住她的,布沙发没买,现在,别说做家务,连陪她的时间也很有限了。
其实,两个人就相距二十米。
站在这间办公室门口,就能看到我的小窝儿的灯光。
可我得坚守岗位。

图十一:这电视往墙上一挂,又不占地方,多好。

图十二:这洞房,弄得多好看。
看着就舒服。

图十三:按照俺这儿的习俗,这些新被子,似乎是娘家给做的。

图十三:这么高大帅气的儿子,辛辛苦苦养了二十多年,今天,正式免费赠送于另外一位还不是很熟的女人手里。
妈妈此刻的心情,几人能猜透?

图十四:哎!
拍个呗!
俺也是客呀!

图十五:弟弟结婚,当姐的不光得掏钱,还得带来女儿到现场来帮忙。
最疼新郎的,在新娘来之前,除了妈,就是姐了。
新娘一来,又多了个疼人的主角。
三个女人疼一个男人。
有时想想,当男人也怪好。
可惜,我没姐。
就俩女人疼我。

图十六:哎!
也拍一张呗!
俺是好哥们儿。

图十七:左侧这一哥们儿,帅气杀伤力绝不亚于新郎官儿。
他是董。
搁在最后一张,不太引人注意。
做人要低调,一直是董的原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