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停博几天,觉得怪想得慌的。想了办法,赶紧过来。
这里,有诸多博友真诚的交流,让我实实难舍。
今天贴的,是孙老庄村。
一直想拍的,因为去年曾有一位孙老庄村的博友让我拍。期间,曾两次从孙老庄村外经过,拍过两张,不成系列,怎解远方游子思乡之情?
今日天作机缘,拍了孙老庄唱戏,想必是能让那位博友略解念家思人之苦的。
若当如此,占永幸甚。
12月11日,周六抑或周日,难得我能休息一天,妻儿多日不曾出村,也闷。我说,孙老村唱戏,咱去看戏。
骑上摩托,出南坞村,经党庄村,过曹庄、小于庄、牛明理村,七八里路,就到了。
孙老庄村在南坞乡,是个大村,也是乡里几个示范村之一,村两委干部团结,各项工作都能顺利开展。
戏台就搭在村子的十字路口,把摩托车停在村小学门口,一家三口开始了在孙老庄村的赶会看戏。
孙老庄村没有传统的古庙会,这次唱戏,是一户人家为老人庆寿而起。
去时,已过午时,上午的戏,已结束。
人出乎意料地多。
拿着相机,悄悄拍起来。
这是从戏台所在地的街口一路逛到路人渐少的东街,又逛回戏台附近时,突然看到一对儿小情侣出现,赶紧悄悄拍了。
时代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青年农民,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就是打工。
农家少壮逾少见,只见白发抱稚童。
于这农闲时节,遇到一对青春情侣,于我这拍客来说,真是意外收获了。
就搁在了头一张。

图二:清瘦的农人,丰满的棉花糖,让乡野显出异样的美。

图三:农家娃能坐上这城里才有的玩意儿,真是十里八村一年难得一次的。
图四:丰富的诱惑摆满房前屋后,人人经过,总要忍不住望望,幻想一番,某个某个,若是我的,该多好。
到底,还是如我一样,想的比较多,拿钱去砸的,少,很少。

图五:这个宣传画和“计划生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语,好像是某年全县统一要求上墙的。
标语很老套,但并不落伍。
啥时候儿中国不需要“计生办”、“计生委”这几个字了,中国不用怎么十二五、十八五地规划,就能顺风顺水儿地富裕了。
中国现在富人多,穷人更多,不穷不富的最不多。
我想了好几天,也没想个好办法儿。
这个问题很麻烦,不好弄。

图六:最受欢迎的占道经营。
没有这种占道经营,农村唱大戏就没意思了。

图七:大红大紫,花花绿绿,始终是农人的选择。
农村所多的,是土色,若无这耀眼的色彩陪衬,中国连绵数千年不断代的历史,恐怕得大大地改写一番。

图八:老人让我想起一篇小说。
《温故1942》。
书是河南籍北京作家写的,我是2009年从鄢陵县图书馆借阅的。
说的是河南人在1942年的事儿。
1942年,河南旱了,大旱。
严重程度,我说不来。
人都往西走,所以,陕西,特别是西安,有众多的河南人。
新疆,也有大量的河南人,也跟那年有关系。
那一年的事儿,书上写到了极致。
我看过的书,能用上极致的,只有《温故1942》。
看一篇自己特别钟情的又并不太长的小说,我看了半个月。
看三页两页,搁下。
想看,又不敢看。
过一天,看三页四页,搁下。
想看,又不敢看。
反反复复。
所以,十几天,我才看完。
河南人往西逃荒,人死了很多。
很多有多少,只有天知道。
想象一下:
人相食。
真实的存在,快饿死了,就吃人肉。
卖妻?
不可能了,打死也没人买。
卖儿?
更不用想。
饿到极点,就有了下边的这个:
易子而食。
要活,必须得吃人。
儿子就在眼前。
谁下得了手?
你我相熟,你把儿子给我,我把女儿给你。
你吃我女儿,我吃你儿子。
今天,在街上的打字复印社遇到一位老人,七十九岁,我问她那年的事儿。
她说,死人多了。
我说,埋不埋?
老人说,埋。
乡公所里每天都有人到村里,专门儿埋人。
我说,那就是国民党的乡公所了。
老人说,一个坑里埋几个。
我说为啥。
老人说,死人太多了,埋不及呀!
老人说,咱这儿南坞、陶城一带好一点,陶城那儿有个救济点,一个人一瓢几粒米的稀饭。
就这每天一瓢的稀水儿,就养活一家人。
但死的,还是让乡公所的国民党干部们埋不及。
一说这个,就不想停了。
先不说了吧!
我曾有意在村里了解过此事,很多很多的故事。
哪天有机会了,应该专门说说。
您不妨在河南农村随便问一位老人两个字:光馑。
这两个字,我想任何一个河南老人都是刻骨铭心的。
这位图中的老人,定然是从1942年走过的。
她曾承载多少难言的苦难,一路走来,经历的风霜雪雨,留下的,只是孤单瘦弱的身影。
我心生敬畏。

图九:这帽儿,源于图腾。
我这样想,你信不信?

图十:下午的戏马上就开演了。
河南省花都豫剧团,是鄢陵的一个民营剧团。
要说也奇怪,戏曲不景气是共识,但这鄢陵小县,两家传统的鄢陵县豫剧一团、鄢陵县豫剧二团一直坚持高场次演出。
说戏曲,鄢陵也颇值得一说,豫剧名丑高兴旺,系鄢陵县安陵镇高庄村人(现在划归金汇区了)。
而豫剧沙河调的创始人,也是鄢陵人,这个可能一些资深戏迷也是不清楚的。
鄢陵北邻开封,所以,陈素真大师的祥符调民国时期较早地进入了鄢陵,为鄢陵后来的豫剧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鄢陵虽地处豫东,方言既非开封的中州韵,也不及许昌话那样俏丽,亦不同于豫东周口音,但鄢陵豫剧演员唱腔、吐字,一直比较规范。我想,这是因为鄢陵与豫剧圣地开封为邻,陈素真大师的祥符调极大地影响了鄢陵豫剧。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众多艺人西走南逃,一些艺人过鄢陵,把许多的真功夫都留下了。
福泽鄢陵,佑我豫剧绵绵不绝。

图十一:一碗廉价的胡辣汤,盛下了妇人多少的艰辛,和那无语言说的梦想。
图十二:村里唱戏,最大的受益者,总是孩子。
那种快乐,我想,城里孩子不会知道。
二十年前,我如他这年龄。
那时,父亲总要给一元钱的。
现在,应该如这梦般的房价,涨了,又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