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接着前边的《图片乡村:再拍古镇许昌县张潘镇之八宝西施、行人及街景》继续说。
早上不敢在家吃饭,草草洗把脸,骑摩托离开南坞村,从鄢陵的最东边跑到鄢陵的最西边,出鄢陵县界,继续骑摩托前行,一直到了许昌县张潘镇,把摩托停放在张潘镇卫生院,在张潘十字街口匆匆喝碗八宝粥,坐上201公交,赶赴许昌城。
在201公交上,我问售票员,要去八一路许昌日报社怎么坐车,售票员说让我在瑞贝卡公司门口下车。
好像坐的是六路公交,沿着文峰路一直往北走,快到文峰塔时,突然拐了弯,往市区里转了一圈。
着急往报社赶,心里挺急,但还得耐着性子等待。
公交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文峰路,继续望北,到了八一路口,我赶紧下车,一路小跑,往西边不远的报社赶。
上了电梯,到了五楼。
在不是很长的走廊里从西往东走了一圈,不知道在哪儿屋儿开会,又回到走廊西头儿,隐约听到一间屋子里有声音。
小心地敲门,想问问。
开门的是《许昌日报》摄影部的乔老师。
会议室内,嘉宾满座。
我终于还是迟到了。

图二:来报社,岂有不拍大楼的道理。

图三:许昌日报社正对门儿,是许昌电视台。
电视台的楼盖哩不赖。

图四:我第一位认识的摄影名家傅玉波老师竟也在场。
看到他,我觉得特别亲。
傅老师曾到南坞村找我,拍了农村留守儿童。
他是许昌市摄影家协会的副主席。
一位特别热情、极富亲和力的老师。
看到老师在场,我这乡下人进城的紧张感缓解不少。
深呼吸,平静一下嘭嘭不止的心跳,听老师讲那摄影的故事。

图五:我旁边的这位老师的机器比我的小卡片机大多了。
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师是我的老乡,来自鄢陵县城。

图六:这位,是来自襄城县的企业家,河南聚仁集团的杨总,下午采风活动的赞助人。

图七:中间这位,在许昌市摄影家协会的徐永华副主席,一位跑了四川跑西藏,走了西南走东北的摄影人。
徐老师的生活跟我这乡下小子的生活,就有点彼此很陌生的感觉了。

图八:许昌摄影网的“豆豆”发言。

图九:在座诸人中,职位最高的刘老师。

图十:我第一个见到的许昌日报的摄影人,乔老师。第一次见他忘了在哪年,印象很深刻。
乔老师很年轻,很家常,很帅气,生活中的他,比照片上更帅。
我喜欢乔老师的原因,是因为他的那种对一个乡下通讯员的随和和那种发自心底的自然、亲切。
工作之故,见过乔老师几面,再见面,永远都是那么让人觉得放松。
能记住他,更主要的,是他教了我这业余摄影人了一招很实用的摄影技巧。
到现在,我还是一点摄影技术也没有。
我拍图片,先是留意《许昌晨报》牛书培老师的作品,很有特色,常常站在独特的角度拍,突出某个点,让人一眼就能记住。
第一位也是目前为止唯一当面教过我摄影的,就是乔老师。
那年,乔老师到南坞村,我陪同他到青年湖拍大闸蟹,我问老师,像我这什么也不懂的主儿,拍图片有什么窍门儿没有。
老师就跟我说了一句:
一个镜头,你拍几十张,必定有一张是你满意的。
至今,我还是用乔老师教我的这一招儿,凭着牛书培老师作品带给我的感觉,坚持着不懂摄影天天摄影的生活。

图十一:许昌日报社的朱老师。
我的第一张新闻图片投稿,就是寄给了朱老师。
我发表的第一张新闻图片,也是投给了朱老师。
多年,一直没见过朱老师。
报社投稿不收礼,收礼只收好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