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许昌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许昌晨报》周末摄友会顾问傅育波老师。
去许昌之前,没想那么多,只是想着拍些图片,选出一点贴出来。会议结束后,晨报刘俊民老师交代我,若是往博客里贴,这里边不少老师都是名人,先给人家打个电话说说。
心里就有点儿紧张。耽误了这三天,今天上午,才敢拿起电话,先后给高艳青老师(76岁)、王淑荣老师(68岁)、郭晓荣老师(61岁)、沙留梅老师(63岁)、周强老师和新疆帅哥亚斯江打了电话,但是一些摄影名家我还是没壮起胆子来打扰人家,我拍到了殷杏村老师、杜天杰老师、高根铭老师、张同春老师、徐永华老师等人的图片,因为没有得到老师首肯,今天,这些老师的图片只能藏在我的电脑
F 盘里了。
傅育波老师是我最早也是唯一熟悉的名家,今天把老师搁头一位,也没跟老师说,想来老师是不会介意的。傅老师的庐山真面目还是没人能看到的。

图二:这位老师我不认识,拍了侧影,也没跟老师说。

图三:全国估计再也难找这样的会场:听众在拍、走动的人在拍,主席台上也在拍。
看到前边的几个小朋友了吧?都是行家,比咱拍得都专业。
晨报的王现科老师正在讲话。

图四:从左至右介绍一下(有比这个清晰的图片,但没未经这些领导和老师同意,只好用这个了)。
赵东海老师:摄友会副会长。
牛书培老师:在许昌,牛老师可是相当牛的,妇孺皆知了。
刘俊民老师:摄友会发起人。听人家说起他时都是直呼“刘总”,我一直以为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儿,在会
场第一次看到他,真是意外,那么年轻。
白喜臣老师:原许昌市副市长、人大副主任、摄友会名誉会长。多年跟许昌文艺圈走得最近的领导干部。
邓雷老师:因《许昌晨报》而声名鹊起的许昌名人(在会场,听到人家说他是“总编辑”。官已很大了)。
王现科老师:摄友会发起人。我最早认识的晨报人。
吕超锋老师:摄友会发起人。长得跟我想象中很不一样,很富态。
白子君老师:摄友会副会长,禹州组召集人。

图五:沙留梅老师的粉红上衣特别耀眼。一位时尚的老师。

图六:台上讲着,台下或坐或站,总有人在拍照。

图七:进会议室一会儿,我看到了熟悉的面孔。
看了好一会儿,我开了口:“艾老师!”
真是艾老师。
我跟艾铭鲁老师1999年相识,离开许昌后,曾有一次晤面,再不曾见到。今天邂逅。
老师虽是工人出身,却一生痴迷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颇有成就。
老师鬓角已显白发。
右上角,是许昌“名记”罗亚飞。
关于罗亚飞老师,早已闻其名,始终无缘一面相见。
想象中,罗亚飞老师是个三十五六岁的老师,不曾想,会这么年轻。
梨园春的成功,源于其青春的队伍。
《许昌晨报》的成功,断然离不了如罗亚飞老师一样年轻的这许多的青年中坚力量。
有时,不服不行。这些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确实做了许多老前辈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
当然,我也年轻。
不过,我跟老师们没法比。

图八:餐厅。
贴图片时才发现,寇老师在里边——应该是作为东道主在忙碌。
寇老师,不会介意吧?也没给您打个电话。
我拍了张您跟白子君老师交流的图片,今晚给您发过去。

图九:曹老师。
曹老师曾与傅育波、李永先老师一同到我所在的南坞村拍留守儿童。到许昌电力宾馆,我在会议室门口遇到她,心里很开心。也是到许昌后遇到的第一个认识的人。我原坐在后边,傅育波老师和曹老师让我往前坐,就挨着曹老师坐下来。
我看曹老师再看新一期的《周末》,就给她拍了五六张。老师们都不事张扬,就用了这张侧面的。
图十:这个小姑娘,可是不简单。得单独隆重介绍。
小姑娘高培钰,八岁。在这儿,可不是没人带孩子才来的,她是来参加会议的,摄友会里年龄最小的会员。
她是许昌市摄影家协会年龄最小的会员。
我拍了这么多图片,还是个游击队编外队员。人家小姑娘可是正规军。
八岁,影零四年。
按这个说,她也是老人儿了。最起码儿,比我老得多。
当然,师出名门。
其祖父高根铭老师,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
图十一:高艳青老师。
高老师一进会议室,男女老幼,都会热情地喊她“高老师”打招呼。
高老师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图十二:三排三位女前辈:从右至左:沙留梅老师、郭晓荣老师、王淑荣老师。第一排穿白短袖戴眼镜的是杜天杰老师(第一次上周末摄友会的QQ群,杜天杰老师称我为“小朋友”,我百度搜索杜老师,1947年的人,过而立的我,还真就是“小朋友”)。二排中间跟八岁摄影家高培钰坐在一起到,是高根铭老师。
这种会场的图片,没经杜天杰老师和高根铭老师同意贴出来,应该不会责备学生吧!

图十四:走廊。多干净。

图十五:一直没弄清楚,这个到底是啥。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菜。吃起来也不错,想着是南瓜,又不敢确定。看起来有点像穿丝袜的美女大腿。
远处,是许昌的两位摄影名人,没经人家同意,就不说名字了。

图十六:牛肉。旁边还有一朵儿小花儿。
搁俺村饭店,要是弄个花儿,顾客肯定会觉得吃亏。

图十七:金碧辉煌的顶灯。不知道一个小时得用多少度电。好在电力公司所多的,就是电。多亮一会儿,人家应该也不会可惜。

图十八:电视又薄又大,真气派,可惜没打开,也没能看看效果如何。

图十九:摄友会里身份最特殊的一位:维族小伙儿亚斯江。许昌女婿。
你看,多齐整!
图二十:交流。
右首,是《许昌晨报》帅气编辑秦水淼。一直听几位老师说要到洧川吃什么豆腐,秦老师好像是洧川人。一个人文气息及其浓郁的地方,秦老师颇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左首,周强老师。周老师的身份,我知道,但保密。

图二十一: 电力宾馆。
《许昌晨报》周末摄友会成立大会就是在三楼召开的。
电力宾馆做了贡献,当然得在这儿给人家宣传一下下。
俺村到这儿吃饭的,估计不多,城里的诸位要是有时间了,就到这儿吃饭吧?
确实不赖的一个地方。

图二十二:此次活动,许昌供电公司给予了大力支持,占永人单力薄,就代表我家老婆大人和三岁半的儿子谢谢电力公司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