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上午,我正准备着为南坞村岳父家的麦收赶赴麦田,《许昌晨报·周末》编辑老师打来电话,让我拍三夏麦收。连日的劳作,加之烈日炎炎,一直休息不好,本想偷懒,这星期不投稿。老师竟打来电话,我这乡下小子自然诚惶诚恐。收过岳父家的麦子,中午草草吃点饭,骑上摩托,带上妻儿,出发。南坞村不能拍,熟人多,拿相机拍照,别人有闲言。就往南行,到彭庄村。看一处人车喧嚣,让妻儿在树荫下等候,我赶了过去。没想到,天气碰巧不是太热,想找个很典型的也很困难。拍了百十张,突然遇到两位大叔大妈。回来选图片,我突然觉得,这两张脸,足以代表河南近亿人民。
沧桑、忍耐、沉默、朴实、真诚、付出、坚强。一张脸,尽显河南数千万农民本色,我把他定名为“河南爸爸”。

我想,我是幸运的。弄了一身臭汗,拍了二百来张,这两张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我是满意的。这张,我把她定名为“河南妈妈”:慈祥、仁爱、付出、无私、知足。
“河南爸爸”的汗水,浇灌出了麦田的颗粒归仓;“河南妈妈”的笑容,这这片土地充满温馨。
远行在外的游子,麦收时节,回家吧!带回来一箱饼干和一件啤酒,帮爹娘抬抬麦袋。别总觉得自己是最孝顺的,回家看看爹娘,比若干年后写一万篇怀念文章都有意义。
得问一句:题目是不是起得太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了?若是不恰当,我马上改。

爸爸妈妈都打工,爷爷奶奶收麦子;麦田里面俺闲坐,觉得有点没意思。

机器出毛病了,耽误的是时间,流走的是人民币。快点!

金黄麦子天上来,奔流到仓养万民

麦车上的祖孙(一)

麦车上的祖孙(二)

哎!还是爸爸妈妈不在家。不知何时中国才能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难题。

麦收时节,农村孩子有麦假。回家后看照片,妻说,是她的学生。

本来我问一位大妈,说拍照,大妈无论如何也不同意。她正在旁边站,很高兴地说,照相哩,咋啦?我一听,马上提出给她拍照,她爽快地同意了。拍了十几张,她一直很配合,还问,这是上电视哩?我说,报纸上用哩。
系住的,是口袋,装起的,是喜悦。

麦子收了,装车。

装扮超酷的收割机司机。

原先在加勒比干过?给《许昌晨报》的编辑老师发去了这组照片,用了这张。一张图片,奖励一箱饮料。
因为嘴角的香烟,我给这位哥拍了几张。回来后才想起来,忘了提醒他把烟灭掉。身为乡干部,三夏禁烧期间,竟然不管不问这种事,乡里领导知道了,肯定得狠狠训我一顿。明年再遇到这位哥,一定张口说说他。

麦田里的母子。

十五年后,他们不知道还能不能坚守在这片广袤的麦田。

他说他是奥特曼,非要摆个pose让我照一张。

这是“奥特曼”的妹妹,一直很腼腆,我说给她在地头儿照一张,她马上跑了过去。让她看照片时,她笑了。可惜,我是太那个了,若是能给每个拍照的模特送一张照片,他们一定会特别高兴。

我的到来,让麦田里的孩子有了一丝凉意。

“奥特曼”一直笑不出来,我一直很和蔼地说,你得笑笑啊!终于,他笑了一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