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鄢陵民间故事之《鄢陵庾氏改姓之谜》

(2010-01-21 22:13:11)
标签:

鄢陵

庾氏

许昌

民间故事

文化

    前言:2009年2月14日,来自广东、广西、陕西、山西、湖北、河南6省的庾氏宗亲到“花都”鄢陵,寻访他们1700多年的故乡,不久,来自韩国的庾氏宗亲团也到达鄢陵,在这里寻找他们失落已久的故乡梦。许昌市、鄢陵县有关部门对庾氏文化研究工作高度重视,在市委书记毛万春、市长李亚的过问下,市县两级先后成立了“庾氏文化研究会”。但在鄢陵,关于庾氏,仅是县志上有些许的介绍,系统的资料很是匮乏,为弥补这一缺憾,“庾氏文化研究会”牵头,由许昌市人民广播电台葛国铮老师(鄢陵籍)负责主编《天下庾氏之根文化丛书》,其中,民间故事亦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在鄢陵县原文联主席赵俊峰老师的联络下,鄢陵的多位地方文史专家齐聚城东的安陵镇于寨村,请村里老人和附近村落的知情人到村委会,收集整理当地相关传说。随后,分配各人任务,我分到两篇,此为第一篇。

    感谢赵俊峰老师,多年以来有了活动总不忘让稚浅的我在参与中成长;感谢葛国铮老师,对此稿提出坦诚的修改意见,并把两篇文字录入《天下庾氏之根文化丛书》;感谢,于寨村年逾耄耋之年的马老先生,一遍一遍地介绍了许许多多内容。

    不说了,听故事吧!

  

    鄢陵县安陵镇于寨村的于姓村民,是东晋时期的名臣庾亮的后人。

那庾亮的后人,怎么会姓于呢?

原来,这里边还有着一个很传奇的改姓故事。

东晋时候,于寨村并不叫这个名字,而叫庾家寨。村里出了两个很了不起的大人物:一个,是东晋第二代皇帝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叫庾文君;一个,是东晋朝廷的中书令庾亮,庾亮与庾文君是同胞兄妹。晋明帝司马绍死后,晋成帝司马衍登基,庾文君成了皇太后,庾亮也就成了小皇帝的舅舅。小皇帝司马衍继位时,刚刚六岁,还是个小顽童,上朝时,就由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而军国大事,庾文君都交给庾亮处理,庾家掌握了东晋朝廷的大权。

庾亮掌权后,一心要维护朝廷权力,与手握重兵的地方大员苏峻产生了矛盾,于是,一场以苏峻为首的大叛乱随后爆发。苏峻叛军很快攻进了首都南京,庾文君也在这场战争中郁郁而终。庾亮逃离南京,很快又组织了地方力量,重返南京,平息了叛乱,杀了苏峻。

苏峻被杀,但苏峻的儿子苏硕却带了部分人马逃走了。

有了杀父之仇,苏硕恨极了庾亮,但要去南京杀庾亮,那是自投罗网。恨意难消的苏硕,带领人马,直奔庾亮老家,发誓要平了鄢陵庾家寨。

庾亮也担心老家族人遭到报复,便派儿子庾彬快马加鞭,前往庾家寨,安排庾氏族人加强防范。

庾彬赶到老家,连夜召集了族人,告诉众人前因后果,共同商量对策。谁也没想到,正商量着,守东寨门的村丁报告,说是有近千军兵围困了寨子。

来不及细谈,在庾彬的组织下,村中壮劳力全部出动,死守在寨墙之上,与苏硕的叛军打杀起来。杀到子夜时分,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接着,就是瓢泼大雨,转眼间,雨水就淹到了脚脖。

跑了千余里的苏硕叛军,本已人困马乏,又战了半夜,加上突遇狂风暴雨,急忙兵退三里,休整人马,随时准备杀回来。

庾彬一边安排人加强防范,又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议怎么躲过这场大灾难。分析来讨论去,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一条妥善的计策。打,肯定打不过苏硕,这一村壮劳力,加起来也不过二百多人,怎是苏硕这帮经历过无数大仗的军队的对手?防,也是拖延一时的事,寨墙低矮,村中有没有兵器,只靠锄头铁锨棍棒,根本无法与敌人的尖刀利器相比较。逃,眼下也行不通,村中数百妇幼老弱,狂风暴雨中,即便出去,鄢陵到处是大平原,数百人又躲到哪里去?

看来,这场灾难是躲不过了。

眼下之计,只有组织青壮劳力,一边与敌人拼死相斗,一边保护妇幼老弱,丢弃一切财物,只等雨势稍停,就从东寨门往南逃生。无法出逃的病残,只能暂时在隐蔽地方藏起来。

三更时分,雨势小了一些,出逃的人们集中在了东寨门。刚出寨门,苏硕的人马也开始从西寨门攻打起来。一部分叛军发现了南逃的村民,立即就追杀过去。庾亮忙放弃了守寨,带领村中男丁杀到寨南,保护村民出逃,与苏硕军队展开了肉搏战。厮杀中,有老人被冲撞倒地死去,有妇女为了保护孩子而被乱军杀死,即便是一些婴儿,也难以幸免。

这庾家寨的二百壮士,眼看着父母妻儿被杀,家园不保,怎不红了眼跟敌人拼命。常言说,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这二百壮士看着亲人就在身后,自已若有一点退缩,就可能是全村人姓名的葬送,无不迎头痛击,即便同归于尽,也毫不犹豫。就是久经沙场的军士,看着眼前如同疯了一般的庄稼汉子,也不仅心生怕意。

这些叛军原以为,军队一围村,村子就得乱成一窝蜂,四处逃奔,只需追尽杀绝就行了。他们没想到,这群急了眼的庄稼汉,打起来竟不亚于一个小小的军队。

但这些手拿农具的汉子,终究不是叛军的对手,加上要保护族人,人数上又处于绝对劣势,大部分人都死于这场偷袭。只有三十多个壮汉,带着其他妇幼老人,逃到了鄢陵城南一带,躲过了一死。

第二天一大早,苏硕带领人马占据了庾家寨。

苏硕也没想到,灭一个村子,也能遇到这么顽强的抵抗,他更没有想到,竟意外地生擒活捉了庾亮的长子庾彬。

就在庾家寨,苏硕指挥人马,烧房子、杀人畜、抢财物。带着对庾亮的恼恨,在庾家宅院前,砍了庾彬的人头,把庾亮诺大的家宅地挖三尺,又掘了庾氏祖坟。转眼间,原本人眼稠密的庾家寨,变成了一片废墟。

此次惨绝人寰的灭族之灾,使庾氏家族人口大减,能躲过大劫的,仅有十之二三。等苏硕离开了鄢陵,庾氏族人满怀悲愤,回到了庾家寨,见到的,却是房倒屋塌,和随处可见的亲人的死尸。

说是挖地三尺,其实,前后宅院,连同花园,已经挖成一个极大的池塘了。

短短一天一夜间,村子没了,家人没了。幸免于难的人们却发现,挖地三尺后形成的大池塘中间,竟形成了一条鱼形的高地。

老人们感到,这是祖先在提示他们,不要离开庾家寨,要在自家的土地上,继续繁衍生息,庾氏后人,一定能重新繁荣。

就在这一片废墟上,庾氏族人建屋修房,重建家园。为了永世不忘此次劫难,庾氏族人没有填平池塘,而是在村东祖坟原址,挖了一个很大的墓坑,把庾彬和灾难中死去的亲人,埋到了一处。他们又把苏硕挖地三尺所出的大量的泥土,运倒墓坑之上,于是,庾家寨就有了一个罕见面积达数亩、高三丈余的巨大坟墓。

 灾难过去了,但人们依然是心惊肉跳地过着穷困的日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混战,战事连连,身在京城南京的庾亮,虽然位极人臣,掌握大权,但就是在庾亮最有权力的时候,东晋王朝先后出现了数次大规模的叛乱。而这些叛臣,最恨的,自然是庾亮。苏峻此次派苏硕灭庾氏家族,就是因为对庾亮的极大不满。

庾亮在京城,也顾不了老家的族人。况且,朝代更替,今日是贵族,明日可能就是罪臣了。

为了后世的安全,庾氏族人便商定,改“庾”为“于”,“庾家寨”改为“于寨”。外人问起,就说姓于,与庾氏并无血缘关系。

这一改,就延续了一千多年至今,但苏峻灭族和“改“庾”为“于”的前事,却在庾氏家族代代相传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