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鄢陵人事系列之——作家君山(一)

(2008-09-25 20:58:07)
标签:

文联

岭南

蜡梅

民俗

谚语

分类: 随笔散文
    鄢陵文艺界,第一个认识的,是君山老师,自然也最熟悉。提笔要写他,却不知如何起笔,前后耽误了二十多天,才在今日坐下。依然理不出头绪。
    与君山老师打了五年交道,几乎看了他所有出版的书和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的。我从事宣传工作,写过的人不少,却不知如何写这位并不陌生的身边人。人说,最熟悉的地方无风景,这,大概是一个道理吧!
    只好信马由缰。
    第一次见君山老师,是在2004年农历正月十八。
    2003年,我的长篇纪实小说《岭南无雪》出版。开始是周末在许昌卖,住在文友那里,同时在文学报刊和网络做宣传,但效果不佳,直接卖出加上收到的汇款单,不足百本。更多的,是送人:文友、领导、自己慕名的作家。
    真正接触文学,是在许昌,认识的文友,也只限于许昌。毕业回家,参加工作,对家乡所知甚少,对家乡文学的了解,几乎为零。                      
    送书时,有一部分是地方文艺名人,像马炎心,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作品亦常见于报端。在报纸上见到马老师的《越调皇后毛爱莲》出版的消息,我给马老师寄去了《岭南无雪》。当时并没有想到先给本县文学前辈赠送,因为觉得他们就在身边,若是托大,反倒不好,不如等有机会见面了再送书,也许更好。于是鄢陵文艺界就没人知道,南乡又出了个文学青年。
    2003年,春节放假前,我接到了君山老师的电话。
    君山老师去许开会,与马炎心老师于会上晤面,马老师对君山老师说,鄢陵一个年轻作者给我寄了书,并索要我的书。会后,马老师委托君山老师,把他的三本书捎回鄢陵,转交于我。
    那时,我不在单位,而是在单位一个独立办公的部门做看大门和打扫卫生的勤杂人员。诺大的院子常常只有我一个人,守着个空院子和一部当时很普及的磁卡电话。君山老师几经转折,打听到了这个电话号。
    那天,依然是我独守空院,电话响起,我接了。听到“县文联赵俊锋”几个字,我激动得不知如何接话了。
    过罢农历新年后的正月十八,我第一次走进了县城东街那座有着多年历史的肃穆的县委大楼。君山老师没有那种县城领导与一个乡下小子初次见面的不屑一顾,也毫无让人不自在的距离感。接过君山老师从许昌捎回的书,我有些拘谨,拿出了《岭南无雪》,呈于君山老师面前。
    第一次见面,很短暂。
    偶尔,我会打电话给他。
    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感觉到,我先把书赠与他人,而没有主动先送与本县领导和前辈,这种不礼貌的行为,一点也没有“得罪”君山老师。
    2004年,县委组织部决定把全县一批“小康建设功臣”的事迹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编印成册出版,便邀请君山老师任该书主编。君山老师向组织部领导推荐了我。参加创作会的人有近五十个,最后入选的作品只有三十篇,我写的三篇全部被录入其中。后来,这本书作为党校的一次干部学习教材,在全县广泛流通,不少人也是通过这本书知道了我。
    但我不会忘记,近一万六千字的稿子写成后,我送到了君山老师那里。他认真做了修改,连错别字也一一纠正,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我取回稿子,按君山老师的意见修改,最终全部通过,录入书中。其中的一篇《布衣天使》,经过君山老师的指导,不少人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5年夏,君山老师打电话给我,让我进城。在县委家属院西南角临街的一间屋子里(当时人民路新县委大楼未建好,各单位自找临时办公点),我与两位老人坐在了一起。这两位老人,都是我仰慕已久、又不曾见过的文艺界名人。一位是剧作家崔夫德老师,一位是名演员温夫荣老师。
    温夫荣老师新创作了一个戏曲小品,要让崔老等人提意见。君山老师却让我这个从未写过小品的乡下小子也参与其中,他的关爱,我自然明白。此次小型“作品研讨会”上,我认识了崔老师和温老师,又不知天高地厚地说了许多相关不相关的话语。两位老师很包容,给了我很多鼓励和认可。从不喝酒的我,那次喝多了。回到村里好几日,我的心情还激动着。
    二00六年,县文联决定编印《鄢陵县民俗志》,君山老师把我列入了编撰人员名单。开会时,我才发现,全是地方文史方面的“大人物”:除了文联的君山、赵建中、梁爱民、张超我四位老师是专业人士,还有剧作家崔夫德老师、文史专家张彦甫老师,而程玉花老师、牛英才老师、柯峥老师亦是我仰慕已久的文学前辈——就我一个土里土气的农村小子。 
    分工时,我看了拟定的目录,里面的大部分内容,别说系统地整理、编写,我甚至连见也没见过。我才明白,几十里地把我从村里抽出来,只是君山老师给我这年轻人一次学习的机会罢了。君山老师一一分工,到我时,说是“现代节日”,我觉得太少,太简单。书出版后,人家都是大有看头的重头戏,到我这里却是没啥意思的“现代节日”,我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我小心地向君山老师说:“我这几年收集了许多民间歌谣和民间谚语。”君山老师马上从张彦甫老师那里调整出那一部分给我,丝毫没有我能不能完成任务的犹豫。
    2007年,鄢陵成功申报“中国蜡梅文化之乡”。不久,县文联、作协召开了鄢陵县蜡梅文化研讨会,准备出版相关的书籍。我又一次参与其中,才有了那两篇蜡梅文化故事:《“诗仙”结缘鄢陵蜡梅》、《尚茂林与“蜡梅鲤鱼”》。
    今年七月,许昌市作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许召开,鄢陵代表团一行七人。论资历、论作品、论身份,我都微不足道,君山老师却再一次想到了我。列入七人之列,我既荣幸,又惶恐。有那些有为、有位、有作品的师长在前,君山老师却让我这乡下稚嫩小子参加,其力推年轻人的一片良苦用心,可见一斑。(未完,请看<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