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夏,我结束了在许昌农机校(今属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四年的学习生涯,开始为生计而奔波。尽管生计还无着落,但我心中依然做着文学的南柯梦。
在许昌待了几个月后,我踏上了南下的列车。这一去,就是两年。两年里,我当过保安、书店职员,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这张照片,是我初到广东,在中山市环城区渡头工业区渐达鞋厂当保安时与几位同事的合影(右二为作者)。由于我是保安中学历最高的,就被任命为保安队长。男保安中,我最年轻,最瘦小,也是第一次出门打工。一个刚毕业的学生,领一帮三四十岁、又高又壮的大男人,可想而知,最初我的队长当得有多窝火、憋气。通过磨合,我最终还是赢得了上下级的一致认可,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既快乐又紧张的的日子。
后来,我又当过电脑操作员和书店职员,求职过程中,饱尝了人情冷暖。2002年,我回到鄢陵老家,开始了农民生活。农民的生活是单调的,每天劳作之后,我就在灯下伏案记录两年的打工生活。2003年春节过后,我结束了所有的文字工作。那天,村子的出口用一棵树栏了起来——“非典”来了。
伴着“非典”的舞蹈,我开始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鄢陵和许昌之间来回奔走。“非典”过后的八月,我的第一本书《岭南无雪》在魏都区文化馆徐鸿喜老师和一位文友的的帮助下成书了。九月,经张名扬、陈汉两位前辈的引荐,我又加入了许昌市作家协会。
现在,我告别了老家的农田,在一个叫做南坞的小镇做了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工资虽然只有372元,稍显微薄,但刚开始时仅有338,,已涨了一次,节省一些也能度日。
回想往事,我懂得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
我也清楚,一个农村娃,能有今天的一切,离不开众多文学前辈、师长的支持与鼓励。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对不少许昌人来说并不陌生:徐鸿喜(原许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沈愚(许下七友之一)、君山(鄢陵县文联主席)、张名扬(原许昌市文联秘书长、许下七友之一)、陈汉(许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许下七友之一)、艾铭鲁(许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这些人,我会铭记终生。
(此文原刊发于《许昌晨报》2004年8月9日:http://www.21xc.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97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