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面包的历史(一)

(2012-01-31 17:41:33)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面包的历史(一)作者:安琪酵母

提到饮食,中国人有一句古语叫“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的日益富裕,知识水平逐步提高,在人们的观念中,饮食已经不再是为了果腹,饱肚,而是以此为基础有了很大的提升,到了文化的层面和艺术的境界。

从一颗种子的长出到一颗颗小麦粒,再用一粒粒麦子磨成面粉制成美味可口,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美餐,同时增添了人们情趣和提高生活品味。

当你们吃着从街上购买回来各种样式及各种不同口味的面包喜悦的心情时,谁不为人类这种伟大的创举而感叹呢!

当我们沿着时光隧道回到从前,看看面包的发展历史,我们不禁被它的故事所吸引。

面包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面包的历史非常久远,从希腊开始距今约有4000~5000年的历史,传统的面包是把优良的小麦磨成面粉,加入葡萄汁发酸再拌入牛奶、油、蜜、等丰富材料。他们把面包的造型增加为很多种,放入以石头和砖块做成的圆拱形模具里烘烤。

之后,他们还把品质推入更高层次,他们把小米浸在酒中,制作成干酵母。这样使面包的生产更加稳定,而且操作较方便,从此开始在面粉中加入酵母。同时为使面包更有味道,他们在面包中还加入了果仁、芝麻等材料。使面包的营养价值有了进一步改善。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炊具和灶具不断改进,国家观念日强、城市不断建立、贸易也逐渐盛行。同时人们在面包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当时吃面包则成为身份的象征。不久,面粉制造者与面包制作分成两大行业,面包店铺数量不断增加。有些面包店为招徕生意,使出各种办法,以最快速度让过路人都吃上新鲜出炉的面包。

到了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科学不断进步,人们发明了用机械制造面包。把面包生产业的人力操作减至最低,品质却明显提高。

19世纪科学为农业带来了新革命,使面包的制造业的进步带来空前未有的促动力。通过人们在技术上不断的探新、改良、变化。在面粉中加入多种营养成份物料,使面包品质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台阶。

20世纪是科学全速前进的时期,科学制品广受欢迎、面包也不例外。同时人们对饮食的结构发生变化,朝着营养,健康,省时,全机械化方面努力。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步骤加快,省时面包是现代人最具有吸引力。方便、快速、卫生、是满足人们生活的最大需求。

到了21世纪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饮食文化有了更大的追求,开始回归自然。追求有民俗风情及浓郁的地方特色。21世纪的人们将更加回归自然,自我保健,因此追求健康的食品,也将是21世纪消费的主流。同时21世纪也延续了20世纪竞争的本质,在价值服务、创新、品质、形象及成本、劳力原料、自然资源的争逐上将更加激烈。口味单一化、组织结构粗犷,早已被现代生活的人们所淘汰。追求营养、新鲜、自然、保健已是现代人们日趋追求的主流。现面包店老板使出多种办法及手段、使品种多样化,精致化、以满足人们日新月异口味的变化,使人们紧张的心灵带去一份默默的温情,让我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去感受生活中那别样的幸福!

 

面包在欧洲

 

在公元六千年前的西亚地区,当时的人用石头敲碎小麦,然后将小麦粉加水煮食,有时会把面糊烧干而成面饼。后来就演变成直接将面糊铺在经太阳烤热的石头上,利用太阳的热度把面糊烤成扁平状的薄饼,这就是最原始、没有经过发酵的面包。

到了公元前两千六百年左右,埃及人在无意间发现面团放一阵子会发酵。经过发酵的面团烤熟之后,会变得更加松软好吃,于是古埃及人把这种好吃的面包视为圣物。后来在公元一千两百年左右,面包逐渐传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地,并慢慢的传播到更远的欧洲全土。

 

面包在中国

 

在晋朝时(公元两百六千年左右),人们经常食用「蒸饼」。所谓的「蒸饼」,是将经过发酵的面粉蒸熟食用,亦即是今时今日的馒头。若是在面团中放入馅料,就成了包子。馒头、包子、囊饼等其实就是中国人几千年饮食文化传承下来的面包食品。

 

安琪酵母: http://www.angelyeast.com
安琪e家: http://www.fornature.com 
安琪e家淘宝商城店: http://600298.taobao.com   
福邦动物营养: http://fubon.angelyeast.com 
YE调味品: http://ye.angelyeast.com 
生物技术培养基: http://bio.angelyeast.com 
营养健康: http://www.care110.com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