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4)随记:探访名人故居——郭沫若纪念馆

分类: 旅游随笔 |
北京(2024)随记:探访名人故居——郭沫若纪念馆
手持“2024‘锦绣华北’京津冀联合旅游年卡”,自然是尽可能多打卡,按卡索景,我们特意去了“郭沫若纪念馆”(门票20元)。
郭沫若纪念馆在什刹海边上(准确说是前海西街18号),很醒目,经过就能看见。
纪念馆占地7000平方米,故居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是个庭院式两进大四合院,清乾隆年间曾是和珅的花园,是纪晓岚故居(不足600平方米)的10多倍呢。宋庆龄曾住过,郭沫若于1963年被分配住进这里,他一生的最后15年都在这里居住,直到去世。
这里既是他晚年居住的地方,也是他进行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一进纪念馆,前院有两个土山包和一片林地花圃。
土山包上种植了树木草植,有砖砌通道,但禁止通行,看不见通向哪里,有点神秘,一查才知道土山包下是当年挖的防空洞。
旁边林地花圃,有10棵高大的银杏以及其他木本草本植物。
其中,有一株银杏不是很大,叫“妈妈树”。这棵妈妈树还有个故事,是郭沫若妻子重病离京去外地治疗的第二天,郭沫若带着孩子们从西郊大觉寺移回一棵手腕粗细的银杏树苗,种在当时所居的大院胡同5号院里。“妈妈树”寓意着“孩子们少不了妈妈”,希望妻子顽强地战胜疾病,早日回家。搬家后这棵树便也移植到了这里。
林地花圃北侧,是一尊郭沫若的铜像,再往北就是故居的四合院。
故居里面真是宽敞,处处显示出古朴、典雅的气韵。分前院、后院和西院,有廊檐相连相通,房间很多,现都开辟为展厅了。
院子里,花园精巧规范,雪松、海棠、樱花、牡丹等等植物,差不多都是对称的,看起来非常雅致,讲解员说,到了4月,院子里的海棠、牡丹开了,那才叫一个美呢。
然后我们进了各展厅,纪念馆里一共有四个展厅、四个陈列室:东西厢房为1、2展厅,3、4展厅在后罩房。
展厅里,展品、图片资料很多很丰富,按时间顺序展示了郭沫若的一生,详细介绍了他在革命、文学,考古学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对新中国的贡献;
四个原装陈列室分别是会客厅、办公室、卧室、妈妈屋,原状展示了郭沫若及家人当时在这里生活时的样子,妈妈屋是郭沫若夫人于立群(也是书法家)的写字间,墙上挂着他们的书法作品;
西院是临时展厅,一般不定期做一些主题展。
总印象是,里面的展品都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郭沫若的一生确实充满传奇。早年赴日本留学,后弃医从文,五段恋情三次婚姻,其中一个日本妻子,很早(1927年)就加入共产党,精力充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伟大的作家、诗人、剧作家,书法家(中国银行,中山公园,北海公园等等牌匾都是他题写的)、翻译家、古文字学家,在历史及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著作颇丰,堪称巨匠。
尤其当我看到郭沫若的著译书目后,更是钦佩赞叹。我大致数了下,有110部原著,20部译著(《郭沫若全集》38卷,分为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何况他还担任行政职务(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真有种超人的神力!
此外,郭沫若还致力于教育和革命等工作。他不仅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而且是唯一一个两次被授予中将军衔的文人。
……
虽然,他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尤其我读过的《南渡北归》对他的评价负面比较多,但我们能理解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不影响他的贡献,他的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