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的困惑——关注弱势学生(四)(原)

(2018-09-14 10:49:05)
分类: 教育随笔

教育的困惑——关注弱势学生(四)(原)

2010-04-15 13:31:58|  分类: 教育手记

 

省优质课大赛前不久在绵阳结束。

说实话,我是抱着极大的期盼和希望去听课学习的,希望洗洗脑,充充电,学个一招半式回来,以避免闭门造车面临的种种尴尬……

来自全省各市的精英选手,通过层层选拔,过五关斩六将进入决赛,实属不易,而且他们都很年轻,20多岁女老师偏多,超过30岁的不多,三天讲了24节课。站在我个人角度说,的确很不错,各种课型都作了很大胆的尝试,也有几个老师同上一篇课文的,更让人便于对比学习。很多老师都感觉不虚此行,很有收获。还有行家、专家、大学教授、中学名师的评课,以及他们对语文教学的探究和感悟,都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展示课,不可避免有一些形式的东西,无可厚非。但我觉得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还是有不少遗憾。这么大型的场面,又遇上陌生的老师上课,自己的座位后就是专家、评委,台下有上千老师听课,还有录像师、摄影师不断从各个不同角度录像、拍摄,听课的学生该是何种听课的心理?被叫起来配合的都挺不错(少数除外),因为老师抽的都是举手的学生,那些处于弱势的学生呢,他们真正懂了吗?他们的能力又怎样锻炼?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了为少数人服务是“精英”教育,那又何必让弱势学生陪场呢?但如果我们真的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对待,学生的自尊心又无法保护,家长也不愿意!教育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还有这么多存在的矛盾需要面对,真是太难了!

有时因为场地有限,来参加听课的学生只是部分而非全部,当然只能派相对优秀的学生出场,相当一部分弱势学生就只有留守而错失机会了,这公平吗?但这么多现实问题摆在教育者面前,我们又何以能做到周全?是为了优质课更易操作,还是为了学校荣誉?我觉得既然是优质课,那就更应从弱势学生身上体现,若他们都能有收获,那才是真正的成功,优秀的学生也许任何老师教都会很优秀,弱势学生就不一样了,它更需要教育艺术而不是技术。

除了一些教育家的实验,可能没有普通老师敢于冒这样的风险吧?所以关注弱势学生要实践起来那是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尤其是在中考、高考制度下更难落到实处,这是一种悲哀,亦是一种无奈!当老师的更是左右为难,只能凭各自的良心办事了!

 

 

2010-12-12 22:31

yangyang

感同身受!

2010-04-30 22:47

robin

在一些大医院的手术观摩现场,操作人员与观众是隔离的,这减少了干扰。至于参与学生的选择,可以抽签任意选取主办学校的一个适龄班,但不允许私下选择学生,只要程序是公正公平的,对结果的影响就可以接受。

怕只怕这活动本就是为了邀功请赏,传经送道倒在其次,那就神仙也解决不了问题。

2010-04-24 21:07

青涩的粉笔

您的这些观点,本人也感同身受的,我虽然没听过高一级的优质课,但是,由于,教育改革的热潮我们这边也跟着跟进,看了不少内地的以及本地的优秀教师的教学碟子,可是,实际上里面的很多都是我们这些基层老师可望不可及的,对于我们的学生更是这样的,可能一个班里能接受的只有三,四个学生,而这不仅仅是老师的因素。有诸多因素在里面,如今,课改听课等这些很多时候是走形式,不顾后进生的。

2010-04-22 11:42

岸芷汀兰

经过悠悠姐教过的学生是幸福的,她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同学,悠悠姐是一位心底善良的好老师。

2010-04-20 22:05

niningwuheng

说得对,有时也是一个花架子,好学生去上课了,差学生留下来自学!

2010-04-17 08:13

湘云

这就是教育的悲哀。为了效果,一些孩子被舍弃了。

2010-04-16 19:26

梅紫

难改这“两难”的局面。

2010-04-15 21:10

庸叟

中国教育的悲哀正在于此!当今之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得主可知矣!

10-04-15 20:35

zqr

你真是个好老师,现在的孩子难啊!

2010-04-15 18:19

霜染枫林

赞成悠悠姐看法!关注弱势学生,助弱势学生成功是教育教学的重头戏!

2010-04-15 16:56

燕子

遇到悠悠这样老师,是学生的幸事!

2010-04-15 14:51

龙城牛

好一个“凭各自的良心”!只是这“凭良心”是要付出代价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