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伟教授,和您聊一聊“看病那些事儿”

(2015-05-08 10:16:56)
标签:

健康

       我们去医院挂号看病,和医生交流的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在这几分钟里,您知道应该和医生说些什么吗?医生开给我们的处方应该如何服用呢?我们在治病的时候,是不是疗程越短效果就越好呢?《民生开讲》隆重邀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主任、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孙伟教授,和您聊一聊“看病那些事儿”,精彩节目,敬请关注。

 

       【本期开讲嘉宾】孙伟,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内科肾病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主任,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孙伟教授从事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三十余年,在中西医肾脏病治疗领域有很高造诣,擅长运用中医理论治疗肾炎蛋白尿、血尿、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

 

       目前对于人类来说,绝大部分疾病都是病因不明确的。中医认为,生、长、壮、老、已是生物发展的必然过程,疾病和死亡就是生物群体的新陈代谢,是必然规律。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医疗技术的提高,人类疾病谱也在发生着变化。过去的天花、疮疖、霍乱等严重疾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也产生了其他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尿毒症等。

 

       晚生病、生小病、生病后容易好,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而不是永远不生病。

 

       患了病,就应该积极治疗,配合医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很多人生了病之后就怨天尤人,却不思考自己为什么会生病。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自身的正气不足,抵抗力弱,才会易发各种疾病。

 

       现代人正气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熬夜、不吃早饭、穿着寒凉等恶习,都会损害健康,使人体抵抗力大大下降。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就是说在九月中旬白露节气之后,就不要穿短袖、打赤膊了。寒露过后,就不能光着脚了。

 

       睡眠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中医有“一觉不睡,十觉不醒”的说法,就是一觉没有睡好,再补十次觉也补不回来。

 

       小孩子应该吃一点硬的东西,有利于锻炼牙齿,对牙床发育有好处,这实际上是锻炼了肾,对孩子成年之后也很有益处。

 

       “每临大事有静气”,静气就是要沉得住气,遇事不慌张,这其实也是正气的一种表现。

 

       正气就是人体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强的人,就不容易得病,患了病也会容易好。

 

       一个人适应能力的核心是气血。中医对于普通人,要求气血充和;对于体弱、年幼或年老者,要气血平和。总之,气血阴阳平和、五脏六腑安和、经脉经络通畅,这就是正气。

 

       中医其实就是中和的医学,讲究和缓疗法,而不是用强烈杀灭的手段去治疗。

 

       《黄帝内经》认为冬季应该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后再起床,就是要到六点半到七点钟的时候再起。但很多人在冬季也喜欢天不亮就起床晨练,这是不对的。

 

       冬季晨练的时候不能出大汗,尤其是早起就锻炼得满身大汗,这是违背养生规律的。

 

       冬季是收藏的季节,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季剧烈运动过多,耗散过度,来年春季会发生疾病。

 

       冬泳是可以进行的,但需要循序渐进地过渡、练习,使身体逐步增强适应能力。

 

       培护正气,提高人的适应能力,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着手:内部要注意保持心态、事态和体态;外部要配合政策、环境和医疗。

 

       有病不慌,没病也不要轻视,这是对待疾病的正确心态。

 

       遇到事情要正确对待,遇事从大处着眼,同时不要忽略细节,这是对事态的把握。

 

       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体态,不能过瘦或过胖,也不能骤然变瘦或增胖。

 

       我们去医院看病,都希望把病完全治愈,其实很多时候,这并不现实。

 

       人类有四千多种疾病,能完全治愈的只占不到四分之一。

 

       治病不必求痊愈,心态不要着急,疾病的症状减轻,我们不感到痛苦,不影响我们的寿命就好。

 

       能够预防疾病的人、甚至和疾病共舞的人,都能够达到长寿。反而是自恃强壮的人,却很容易暴亡。

 

       服用抗生素虽然见效快,却容易把我们体内的益生菌也破坏掉,得不偿失。

 

       看病时应充分信任医生,要将自己的病情和盘托出。

 

       要告诉医生症状,便于医生诊断,一定不要自行判断。

 

       看病前不要刮舌苔、化妆等,否则会影响医生的诊断。

 

       医生用药的时候,请不要干预,更不要自行用药。

 

       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认为,人参虽然是好药,也很贵重,但同时又是既能败家,也能杀身的药物。

 

       实际上中医就有一个说法:人参能够坏人,砒霜也能治病。

 

       没有最好的药物,只有适合的药物。只要适合患者的病情,无论贵贱,就是好药。

 

       孙伟教授认为,病人的耐心加上医生的认真,就是好药。

 

       好药应该是让病人吃了以后更舒服,不一定非要马上见效。

 

       病人和家属的配合也要,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应遵守医嘱,不必急于求成。

 

       对于很多疾病来说,是需要终身治疗的,也就是说这个疗程是终生的,但并不一定要天天吃药,平时的养生保健更加重要。

 

       疗程的长短只是相对的,而且很多时候,疗程短不一定就好;疗程长却不代表没效果。

 

       治病不必求快,应该稳扎稳打。打好每一步的基础,疗程自然就缩短了。越追求快,却是欲速则不达。

 

       要严格按照疗程服药,不能自作主张停药、半途而废。即使疗程中药物很快起效了,症状消失、达到指标,也需要继续用药,以稳固成果,防止疾病反复。

 

       不同的疗程,应该服用不同的药物,而且服完一疗程的药物后,还应该及时复诊。

 

       中医并不是模糊医学,除了讲究宏观之外,也是非常注重微观的,具体表现为认真细致地观察、问诊和用药。

 

       大黄虽是通腹良药,但对于老年人的便秘,就不能简单地使用大黄,还要加一些温润的补药。这是因为老人容易肠枯津燥、气血缺少推动力,与年轻人便秘是不同的。

 

       西医用药常常精确到克甚至毫克,是因为西药多为化学制剂,有浓集作用。中药虽没有浓集作用,却是逐步起效,对身体没有伤害。

 

       孙伟教授建议我们在求医问药的时候,要做到“五个一工程”,就是选一家好医院、选一个好专科、选一个好大夫、定一个好方案、做一个好病人。

 

       我们在选择医院时更应注重科室的专业性,选一个好的专科,比找一个大医院更重要。

 

       就医时要选择态度认真、业务精专、能让自己信服的医生,这样不仅对自己的病情有益,也有利于日后病患双方的沟通合作。

 

       对于医生制定的医疗方案,患者应该尊重并坚持执行,不要心急,更不要心猿意马,同时也要及时向医生反馈治疗效果。

 

       我们在去医院看病之前,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准备,分别是“备精神”、“备资料”、“备药物”、“备仪态”和“备时机”。

 

       “备精神”是指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不要过于焦急和担忧,面对病痛尽量坦然处之,至少要有逻辑、有条理。

 

       重点叙述自身病症,并且将过去就诊的相关资料整理好,带给医生看,有利于医生对病情的诊断,这就是“备资料”。

 

       “备药物”就是病人要告诉医生自己吃过哪些药物,如果记不住,可以把以前的药盒带给医生看,或列个清单。

 

       “备仪态”是病人在就诊时应该着装得体,而且注意不要刷舌苔或化妆,也不要刻意隐瞒病情,否则会影响甚至误导医生的诊断。

 

       如果病人想和医生进行细致、充分的交流,就需要“备时机”了,比如可以在医生快下班的时候去就诊,不要挤在人最多的时候去医院。

 

       现在有很多中老年人喜欢服用保健食品,在看病的时候,不妨也带上,让医生参考,是否对病情有益。

 

       病人在看病时也要“会说”,应当“说真相”、“说重点”、“说清楚”,就是要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说出来,把与疾病相关的症状作为重点说出来,而且还要说得清楚明白。

 

       与医生交流时,病人还要学会问问题,具体来说有六个问题。第一个是“我得了什么病,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大夫让我做的检查有何意义,需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是“什么时间知道结果,得到了结果怎么办?”

 

       第四是向大夫要一个治疗方案,也就是如何治疗。

 

       第五要问医生吃药后会有何反应。

 

       第六个问题是“预后会怎样?”,就是身体会不会有不良的反应或后遗症。

 

       有的疾病适合西医看,如脑瘤等急性疾病;有的适合中医看,比如亚健康等慢性病的治疗;有的疾病则是中西医都可以来看。

 

       有的疾病在不同的阶段,中西医能起到不同的作用,例如高血压,在需要快速降血压的时候,需要使用西医的手段;而平时调养,中医更胜一筹。

 

       孙教授的三条建议:1、有病首先看中医;2、该看中医看中医,该看西医看西医;3、中西医结合一定是个好方法。

 

       中医一样能看轻病,很多疾病在表浅阶段,通过中医治疗完全可以治好。等到变成大病了再找中医,就费时费力了。

 

       对于补肾,能不用药物就不用药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虚其实是必然的,所以肾气需要保养、维护,才能用得长久。

 

       护肾首先需要保暖,而且不能形寒饮冷,就是不能穿着过于清凉暴露,不要饮用冷水,以免损伤阳气。

 

       除了保暖、喝热水,每天早睡也是维护肾气的重要方法。

 

       年龄增长之后,就需要养肾了,我们平时可以吃核桃仁、黑芝麻来养肾。

 

       把核桃仁磨碎,与黑芝麻等量,每天吃一勺,能够明目养肝、补肾固摄。

 

       晚上起夜频繁,代表肾功能已经下降,应该去看看中医肾科。

 

       感冒虽是小病,但危害却不小,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有时会引发肺炎或影响心脏,甚至导致肾衰等严重疾病。

 

       抗生素其实是消灭细菌的,是抗菌药,并不能杀灭病毒,所以一感冒就使用抗生素是不对的。

 

       经常使用抗生素会影响肾功能,产生副作用。比如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造成小便多。

 

       感冒六治法:1、不治为治。就是要慎重治疗,不要盲目治疗。

 

       感冒六治法:2、姜治。在感冒初期,尽快喝一杯生姜红糖茶,多休息、发汗,能很快治疗感冒。

 

       感冒六治法:3、轻治。感冒期间要清淡饮食、多喝开水。

 

       感冒六治法:4、中成药治。感冒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两种,风热感冒可以使用板蓝根。风寒感冒可以服用桑菊饮等药物。

 

       如果难以辨明是风寒还是风热感冒,可以服用小柴胡、正柴胡或维C银翘片等药物。

 

       感冒六治法:5、水药治。短时间内多次服用汤药,可以很快治疗感冒。

 

       感冒六治法:6、西药治。如果感冒严重,或错过了治疗机会,就要考虑用西医治疗了。这时如果发烧而且血象高,就需要及时打抗生素。

 

       解热镇痛类药物虽然能缓解疼痛,但对我们的肾脏是有很大影响的,会引起止痛急性肾炎,所以当我们感冒时,尽量不要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扑热息痛、白加黑等药物,其实都属于此列。

 

 ===================================================================

 

【判断自身患病的常用方法】观察:适用于头面部、皮肤四肢、乳腺、外生殖系及肛门等体表器官,多表现为红肿、异常形态、新生物等,易于观察,触摸,相对容易发现。这里面要注意形态异常、皮肤发黄、新生肿物、异常流出物如脓、血尿、大便带血等,出现这类情况一般情况较重,要抓紧治疗。

 

【判断自身患病的常用方法】感觉异常:常见有心慌气短、呼吸费力、某部位反复疼痛或不适、视物不清、食欲下降伴全身乏力、大小便不规律、不顺畅、局部麻木等类似情况,需要到医院就医。

 

【判断自身患病的常用方法】异常症状:长期干咳、肩背痛、皮肤红斑、烧心、低热、呕吐、腹泻、消瘦明显、皮肤黄染、手脚发凉等情况应到医院就医。

 

【看门诊的注意事项】问清楚自己得了什么病。要问清楚医生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做到心中有数,在看书、看报或看电视时也可以收集些对自己疾病有利的相关信息,促进疾病康复。

 

【看门诊的注意事项】问清楚这种疾病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因为很多疾病仅靠吃药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平时生活习惯很重要。比如,胃溃疡病人,平常要注意规律饮食,少吃刺激性食物,不饮酒等会有助于疾病的恢复;糖尿病人需要控制饮食,尽量少吃或不吃甜食,适当运动等。

 

【看门诊的注意事项】问清楚吃药的注意事项。有些药物有特殊吃法,比如糖尿病人的某些降糖药物需要饭前半小时服用;有些药物不能用茶叶水送服;有些药物最好饭后服,以免刺激胃;有些药物需要逐渐减量等。

 

【看门诊的注意事项】问清楚吃药多长时间会有效果,什么时候来复诊。停药时间和复诊时间非常重要,这关系到疾病是痊愈还是转为慢性的问题。

 

【带孩子看病注意什么】不要过于迷信大医院。多数情况下,孩子的病往往是伤风感冒、拉肚子等常见病,一般医院都能诊治,所以就近治疗会更为及时。

 

【带孩子看病注意什么】不要因着急而乱投医。医生开过药后,孩子病情的好转总要有个过程,像一般的感冒、腹泻等病,只要经过适当处理,一般1周左右就能自然痊愈。家长不要着急,带着孩子跑几家医院,希望取得“一针见效”的效果。但每到一处,医生都要从头了解病情,重新检查,无形中耽误了许多时间。有病的孩子,需要按时服药,好好休息,过多的奔波有害无益。

 

【带孩子看病注意什么】恰当地叙说病情。医生需要了解的情况一般有: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孩子的体温、饮食、二便,以及病情变化过程,复诊时还要说明用药的效果。有时医生还要了解孩子的病史、打过什么预防针、对哪些药物过敏等。家长去医院前应把这些情况做些考虑,并主动向医生介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