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更生教授为您的“养生之道”指点迷津
(2013-09-25 12:30:00)
标签:
健康 |
养生和长寿已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养生也分门别类,有太极养生、饮食养生、心理养生、智慧养生等等。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不但要有健康的精神,还要有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您知道自己最适合哪种养生方法吗?养生之道的规律和准则又有那些?民生开讲为您邀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刘更生教授为您的“养生之道”指点迷津.
【本期开讲嘉宾】刘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养德,就是道德修养。这个问题看来似乎与养生,与身体、与健康不相干,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养生的根本在于养德,养生首先要解决好做人的问题。
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最为看中的大事,是做人的基本点和出发点。尤其是儒家,最重品德修养,强调德为立身之本。当然,儒家讲道德,主要是从社会角度而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点是从修身开始的,修身不仅是道德层面的事,自然也包括身体在内。德能够约束思想、行为在“道”上而不偏离。
仁者思想高尚,追求道德上的高境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有志向,不被物欲缠身,不被物欲伤身,恬惔虚无,知足常乐,心态平和,自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仁者爱人,心地善良,心怀坦荡,乐于助人,人际关系良好,身心健康,自然长寿。《孟子?离娄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中国人向来讲究与人为善。
所谓“仁者寿”,是因为仁者所达到的境界正是中医对健康的要求和标准。仁者以道德至上,有宽广的心胸,良好的心境,平稳的心态,内心充满美意,美意自能延年。
怎样养德呢:学以养德:勤奋读书,效法先贤,行以养德:多做善事,助人为乐,俭以养德:淡泊名利,节制私欲,总之,养生之本在于养德,养生之首在于养德,学会做人是养生的关键。养德不是给他人看的,不是挂在嘴边上给人听听的。养德是内功,要一生相贯,表里如一。
为什么有学问的人长寿呢?主要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明白天地之理、事物之理、人身之理。有智慧的人,认识问题深刻,有主见,不盲从,无忧虑。
《灵枢?本神》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所谓“智者”,就是明智的人,聪慧的人。这段话提出了养生的六个关键字:顺、适、和、安、节、调。这六个字针对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待自然,要做到顺、适;二是对待生活,要和、安;对待自身,要节、调。如果能够在一生中践行这些原则,那一定是明智之人。
怎样才能使养生之法合乎养生之道呢?要靠智慧,主要是与自然相处的智慧,立身处世的智慧,以及生活过程中的智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有智慧的人,通彻天地,洞达人世,能够体察和顺应天地、阴阳、人生之理,使真气有余,邪不伤身,所以能身体健康,寿命无穷。
孔子还说过:仁者不忧,智者不惑。既不忧,又不惑,一定会长寿。如果养生这事让人感觉到累(烦),让你无所适从,那就不是养生了。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时间,古人对事物有很多思考,时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线。天授时,时不可控,故人敬天,是有道理的!
养时就是顺时,养生的理念就是能够顺应时间节律,以顺时为养。
顺其自然,核心在于“顺”,人对于自然的变化要顺从、顺应,而不是违逆、违抗。《灵枢?师传》岐伯曰:“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从养生的角度说,所谓“顺”,强调的是顺适,顺天以适我,顺天以养我。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说立秋,夏尤在,秋已始。天气渐凉、渐燥,气血开始内敛。
顺昼夜,规律作息,起居有常,主要是指作息要有规律,并且要符合自然界阴阳变化的法则。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有不同变化,人的起居要与之适应
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人们应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原则,清晨要起床,白天进行各项活动,入夜卧床休息,力求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同步。
如果能够坚持作息规律,建立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活秩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就能够保持阴阳平衡、脏腑调和,这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障。
顺时而食:冬天吃夏天的菜,夏天吃冬天的菜。
养生,说到底就是生活能力,将人的生命力发尽可能发挥出来。
安而能淡,险而能过,苦而能持。无论遇到什么,都能很好地应对,就是智者,智者有志,是健康长寿的品质之一。
情志在中医学里,非常重视情志。所谓情志,主要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这是人对事物的正常反应,但有时又是伤害身体最关键的因素。如何调节是有学问的。养生要培养情趣。人要有趣、有情。养,就能情志和缓,
志,就是志向。养生虽然主张淡泊,但淡泊并不等于无志,不等于无所作为。人活着应该有目标、有追求,但这些目标和追求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人生充实,是健康的基本要求。
志向,不仅是物质的追求,一定要有精神上的追求。养志还包括志气,就是节气、骨气。《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养志,要有毅力,有坚持。有人吃了一辈子苦,受了一辈子罪,可以说从来没有享受过,没吃啥好的,但还是长寿,为什么,就是有一种信念,百折不挠,总是充满信心,不是靠抱怨,而是靠坚强。一些参加过长征的人,吃了多少苦?但还是长寿。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荀子?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就是禀性,天性,本性。我们讲养性,就是养这个天然之性。
养性的原则:明体性,防偏性。首先,不要错解天性,其次:养天性并不是一味顺遂天性
性急者,凡事要克制,以礼节之,以理制之,勿以情激之。
性缓者,凡事要多参与,豁达
养生虽然主张淡泊,但淡泊并不等于无志,不等于无所作偏阴虚,性偏燥者,经常干燥、口喝、便秘,性情急躁,要少熬夜,少吃辛辣,多吃蔬菜,多喝水,不宜桑拿。
体偏湿热,易口苦口干,好长痘,好烦好乏,小便黄,大便黏滞,急躁易怒。应避潮湿低洼,勿熬夜,少食辛温滋腻,可以加大运动量。
要了解自己,明知性偏,不加节制,害之由也。关于体质,书中常有介绍,可自己比对分析,或请医生帮助分析。
“和”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也是中医学防病治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
中医学追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阴平阳秘,反映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人体生命健康就是各方面“和”的结果,疾病便是“不和”,诊病就是明确哪里“不和”,治病目的是纠正“不和”以重新达到“和”。
“和”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贯穿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理念,“和”是生命生生不息的重要保障。
1.与天和
2.与人和:孝敬父母,与人友好相处,守德明理
3.自身和:勿使性偏,偏了要纠正(有病早看)
4.和喜怒
5.和口味
保持和,关键是有节,有度——合节——恰到好处。
中医尤其强调饮食有节、喜怒有节、起居有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有“食饮有节”,《灵枢?本神》有“节阴阳而调柔刚”。如不知“节”,则身心违和。饮食不节则“病生于肠胃”,“喜怒不节则伤脏”,“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因此,知“节”而合“度”,才能达到“和”,“和”则健康。
苏轼:“人之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欲者有尽。”以有尽之物填无穷之欲,欲自难足。无欲则无求,无求同无忧,无忧则神安,神安则心静,心静则气血调和,顺畅,少生病。
大道至简,养生之道,人人明白,人人可行。但是,知易行难!不仅要行,还要坚持并形成习惯。“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辨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养生之道,说了这么多,其实理是相通的,并不矛盾。总体上说:德 欲 生活=健康。
========================================================================================
【健康小常识】儿童抵抗力差,更容易受到影响。儿童要多吃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的侵入。特别是葡萄、猕猴桃、大枣、西瓜、樱桃、水蜜桃、杏、苹果等等,均富含丰富的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抗氧化物等有益成分,具有促进机体代谢、提高机体免疫、保肝护肝、调脂、抗癌等多种功效,对肝脏健康也是极为有益的。
【健康小常识】干燥的秋季老年人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秋季里不少老年人容易出现困乏、疲惫的现象,因此专家提醒老年人要身强体健,必须做到以下“四戒”。戒饱餐多食, 戒性情懒惰, 戒遇事发怒, 戒过于疲劳。
【健康小常识】 秋天干燥,所以要多吃绿色叶菜,因为维生素含量高,多吃有好处。一个成年人,每天最少得吃一斤蔬菜。菠菜、青菜、芹菜、茼蒿、苋菜、胡萝卜等深色蔬菜,它们和棕红色蔬菜一样,不仅维生素含量多,胡萝卜素含量更高。白色蔬菜可养阴生津,如萝卜、花菜、百合、山药等。夏天津液损耗严重,现在刚开始入秋,要多吃些养阴生津的蔬菜。
【健康小常识】民间很多关于养生的很多常识都是从古代的中医中继承发展来的,比如“男冷养女热养”就是中医养生的一种普遍观点的,如果男人和女人遵照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去做,日久天长定会得到健康的馈赠。
【健康小常识】秋季天气干燥,秋季养生要注意养阴。秋天养阴,第一,要多喝水,以补充夏季丢失的水分。第二,多接地气,秋季我们要多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漫步田野、公园,这都有助于养阴。第三,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会损人体之“阴”,因此,秋季锻炼要适度。
【健康小常识】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健康小常识】生姜是我们生活十分常见的调味食材,同时它也是养生保健的药材。如姜黄炒饭可以有效地促进食欲,蜂蜜生姜茶可以减少动脉硬化,吃姜不仅能抗衰老,去老人斑,还能防暑降温,杀菌解毒等等。生姜是夏季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健康小常识】中医认为,生藕性寒,有清热除烦之功,特别适合因血热而长“痘痘”的患者食用。煮熟后由凉变温,有养胃滋阴,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是一种很好的食补佳品,特别适合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表现为肌肤干燥、面色无华的人。
【健康小常识】男人醉酒后需注意的七件事,酒喝多之后,全身难受不堪。近日,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刊文指出酒后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于缓解醉酒症状十分有效。 1、少吃腊肠和火腿。2、不要吃退烧药。3、不要大量喝咖啡。4、不要运动。 5、不要吃醒酒药。6、不要吃油炸食物。 7、不要在睡前吃东西。
【健康小常识】关于睡觉的方位,有不同的说法,令人困惑。有研究指出,由于地球磁场的影响,人睡觉时采取头北脚南的方位,使磁力线平稳地穿过人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
【健康小常识】红酒虽属酒类,但其本质与一般的酒略有区别,其是以葡萄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酿制而成的一种饮料酒,其果味醇香,除了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维他命、糖、蛋白
【健康小常识】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都有烦躁、焦虑甚至失眠的情况。其实闭目养神是个不错的调节方法,对阴虚火燥的人,更有帮助。可随时找个空闲,闭目养神10分钟左右,能起到化燥生津、滋养神志的作用。
【健康小常识】经由医学实验发现,红茶中的咖啡碱
【健康小常识】虽然喝柠檬水好处多,但也要当心喝柠檬水的几个误区。有人说,早起第一杯水喝柠檬水有助于排毒。这种做法极其伤胃,柠檬水的酸碱值可达2.8以下,空腹食
【健康小常识】美国饮食协会建议人们,每周最好吃两三次核桃,尤其中老年人和绝经期妇女,因为核桃中所含的精氨酸、油酸、抗氧化物质等对保护心血管,预防冠心病、中风、老年痴呆等是颇有裨益的。
【健康小常识】许多人有午睡的好习惯。大量的资料表明,午睡不是弊多而是颇有益处。研究者发现,成人睡眠不足4小时者,其死亡率比睡7~8小时者高180%。这一结果提示人们若晚间睡眠不足,而能在午睡中适当补充,将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健康小常识】“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这话是有科学道理的。这是因为,从口腔、咽喉、食道到胃,犹如一条通道,是食物必经之路,吃饭前,先喝几口汤(或进一点水),等于给这段消化道加点“润滑剂”,使食物能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粘膜,保护消化道,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
【健康小常识】秋季养生,千万不要“秋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