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民生开讲》——赴京采访国医大师路志正
(2011-03-31 13:25:51)
标签:
转载 |
国医大师路志正是我国现在中医界的泰山北斗。在接到采访路老的任务时,我实有受宠若惊之感。路门弟子能够主动邀请一家地方媒体的记者赴京采访路老,一方面是我的从业荣幸,另一方面也让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因为,从单独坐在路老面前,伸出话筒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确立了《民生开讲》在中医业内的地位。要知道,还从来没有一家北京以外的电视媒体对路老做过专访。我,是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入京的。
到京的当天,是路老做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入院检查的日子,我们也要在手术之前仅有的两天时间里把采访做好。时间紧、任务重,一入京我们就和路老的长子路喜善先生、路志正中医研究院的郑跃麒院长以及路老的两位高徒苏凤哲先生、李福海先生讨论起了采访的行程安排。席间,得知喜善先生深得路氏针灸的精髓,选穴精准独到,追求“一针见效”,便即兴邀请喜善先生来青岛录制一系列路氏针灸的专题,以期让岛城观众一睹路氏“针药并用”的风采。路先生欣然允约,并谈起了自己的行医经历和路家悬壶济世的门风。比如,路家人从不指摘其他医生的处方,这是对所有医者的一种尊敬,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路家人看病从来都是亲力亲为,喜善先生也是年近古稀的人了,但给病人选穴之后,不管取穴在病人身体的什么部位,从来没有嫌弃之意,都是自己下针;还有,就是路家人行走坐卧都极具规范,一副老派大家气度,喜善先生整个晚餐期间,后背就没在椅子上躺过,我也直腰打板的坐了一晚,挺累。可以说,还没看见路老本人,已经被路家的风范所折服。
第二天,是路老出诊的日子。全国一共三十位“国医大师”,九十高龄而依旧出诊的可能就只有路老一人了。他每周三次在“三芝堂”坐诊,亲自为患者服务,即使在做了术前检查后的第二天也依然如此。见到九十多岁的路老,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老人真精神,腰板直直的,双手热情而有力,握手时一个劲的说从前到过青岛,你们那里是礼仪之邦,中医水平很高,我还曾经专门去学习呢。寒暄过后,正式接诊开拍。路老诊病之时,总是要叫上自己的弟子随侍抄方,这也是一种医道的传承,师带徒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适用于中医的。路老看病,事必躬亲,把每一张病历都自始至终认认真真的看下来,还随时拿一支红蓝铅笔在重要处特别标明,这里面就充满了中医问诊的诀窍,让一帮随诊的弟子都受益良多。路老的问诊很细致,特别注意生活当中的小细节,尤其是饮食起居,都一一问到,在处方时也不忘叮嘱这些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一般开方时,都是路老自己说药名,弟子在旁一一记录,然后再添加剂量,往往路老只说主药的剂量,其他佐使之药均由弟子自己掌握,最后再由路老修改审定。这样,既锻炼了弟子的水平,也更便于医者的思考,正是路老传承医术的独特教育方法。而在我们的实际拍摄过程中,各位弟子掌握的药物剂量,也基本与路老本人不谋而合,此时师徒二人相顾会心一笑,尽在不言之中。实际上,像苏凤哲先生、李福海先生早就是独当一面中医专家,国家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他们医术精湛,自己接诊的患者也很多,处方亦深得路老“轻灵活泼”之妙。因此,路老经常说我们这是教学相长,但在路老面前大家都是恭恭敬敬的执弟子礼,虔诚的讨教学习,师徒之间其乐融融,亲如一家。
在北京之行的这段时间里,我们还有幸专门到路老府上进行了专访,看见路老和比自己还大三岁的夫人一起安享晚年,我们这些后辈都由衷地为他们高兴,这两位老寿星本身就是养生保健的榜样呀。路老养生的专著,由女儿路洁和弟子苏凤哲等共同编辑,即将付梓出版。我们《民生开讲》更是将这次专访作为特别节目,准备在第1000期的日子里和大家见面。具体的采访内容,我现在这里卖个关子,您倒是自己看看吧。
最后,再奉送一个路老交给我的养生方法——喝水,一定要小口喝,切莫牛饮。
另:今天接到路老弟子李福海先生电话,路老白内障摘除手术顺利,身体很好。祝老人家福寿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