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QTV-2民生开讲
QTV-2民生开讲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046
  • 关注人气:5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生开讲》——漫话中医之美

(2011-03-30 09:49:11)
标签:

杂谈

 南京中医药大学旅欧博士张树剑先生应《青岛电视台·民生开讲》的邀请,录播系列中医讲座:漫话中医之美。这次录播10期节目,提纲附下。近期即将播出,敬请注意收看 。  

附本次系列节目提纲:

    漫话中医之美

古典之美——气与阴阳(上下)

 

1.       什么是气

气的始基形态:云气;气之与风,异名同类

气的哲学形态:气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2.       气的思想:自然界之气

气有善恶:正风与邪风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灵枢·九宫八风论》

中医学:法天则道,顺应四时而生活。避非时之气。

3.       气的思想:人体之气

中医学中的气:卫气,营气,宗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

气宜充足与周流

 

气的功能:

推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

温煦:温煦脏腑,桂附理中丸;温煦四肢。

固摄:固摄津液(遗尿、流涎等,金匮肾气丸)

防御:玉屏风散

气化:五苓散

 

阴阳

1.什么是阴阳,

阴阳的本质概念:日光的向背

举例:山水、地名等

阴阳的特性

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2. 正常生理的阴阳:体质分阴阳

3. 病理的阴阳

阴虚与阳虚(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阴虚

常见病症:更年期综合征、焦虑症、失眠、糖尿病等

常用药物:枸杞子、麦冬、地黄、核桃仁、黑芝麻等,六味地黄丸

阳虚

常见症症:前列腺炎、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冠心病等

常用药物:杜仲、肉桂、菟丝子、鹿角片等,八味地黄丸

 

注意寒热真假: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

真热假寒:丹栀四逆散

真寒假热:戴阳证;虚火(阴火):口腔溃疡之甘草泻心汤证

 

4.如何通过阴阳养生

辨清体质;

法于阴阳,合于术数。

 

圆融之美——藏象(上下)

1.       什么是藏象

藏于内而象于外。

中医对脏腑生理病理信息的采集途径:解剖观察;查外知内。

 

2

肝:五行象木,主疏泄,喜条达;主藏血。

功能:体阴用阳。

病理:肝气不舒,肝郁;肝火上炎;肝血不足。

表现: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甲,开窍于目,在情志为怒。

常用方:逍遥散;柴胡舒肝散;龙胆泻肝汤;杞菊地黄丸。

穴位:太冲、行间、肝俞。

 

2.      

心:五行象火。主血脉;主神志,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脉,脉舍神)

病理:心火上炎;心移热于小肠

心血瘀阻(冠心病):桂枝茯苓丸

心血不足:当归补血汤、天王补心丹

心阳不足:桂枝甘草汤

表现:在体合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为舌,在情志为喜。

穴位:大陵、劳宫

 

3.       脾(胃)

脾:五行象土。主运化,升清,统血。厚德载物。

病理:

脾阳虚:桂附理中丸

脾不升清:参茯白术散

常用食物:大米、山药、薏米、生姜、红薯等

脾不统血:当归补血汤,归脾汤

常用食物:阿胶、红枣、糯米、带皮花生、龙眼

表现:在体合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归脾汤)。

穴位:足三里、脾俞,阴陵泉,三阴交

 

4

肺:五行象金。主气,司呼吸;为一身之华盖;主宣发肃降;喜润恶燥

病理:

肺气失于宣降:麻黄汤、三子养亲汤、小青龙汤等。(病症:感冒、支气管炎、鼻炎等)

燥气犯肺:沙参麦冬汤(北沙参 玉竹、麦冬 天花粉、扁豆、桑叶 生甘草

常用食品:梨,甘蔗、枇杷,藕。

表现:在体合皮,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在志为悲。

穴位:肺俞(冬病夏治);鱼际、列缺。

 

5

肾:五行象水,在季节对应冬。主藏精,主生殖, 主水液,主纳气。

生理特点:封藏。

病理:

肾气虚、肾阳虚:金匮肾气丸。

肾阴虚:六味地黄丸。

生长发育迟缓:六味地黄丸

肾不纳气:补肾纳气,磁石、沉香。

外在表现:在体合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在志为恐。

穴位:肾俞,太溪。

 


对称之美——经络腧穴(上下)

1.       为什么是对称之美

2.       十四经的对称循行特点:

任督脉对称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升阳降

对称的观念基础。

左右对称:同名经对称

手足上下对称:手足同名经对称。

3.       腧穴的对称:上下对称(照海—廉泉;百会—长强;);左右对称(左右互刺);前后对称(偶刺);相同(相似)解剖部位的对称(特定穴)。

4.       经脉腧穴对称的意义。

1)偶刺:前后配穴(背俞—募穴);

胃病:胃俞、中脘;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脏病多取背俞;腑病多取募穴(五脏俞;大肠病取天枢,胃病取中脘,膀胱疾患取中极)

2)对于关节病的治疗:

在筋守筋,在骨守骨,在关节守关节。

左右相同的关节,上下关节,对应关节(肩痛阳陵搜,曲池治膝痛)

3)以相似的解剖形态取穴

肢端治高热神昏。(以头治头)

腕踝关节治疗颈项疾病。(以颈治颈)

承山、尺胃治疗胃病。(以腹治腹)

对称的关节互相治疗。(以节治节)

5. 生命的图景(合谷治牙痛)

 

 

 

简洁之美——望闻问切(上下)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伤寒论·序

1.       望而知之谓之神

看面色,望神

看体质

看分泌物:痰、二便

看舌

2.       闻而知之谓之圣

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病人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般发出的气味。

 

3.       问而知之谓之工

十问歌: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成《十问歌》,清代陈修园又将其略作修改补充为: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4.       切而知之谓之巧

 所谓切诊,就是脉诊和触诊。

脉诊就是切脉,掌握脉象。

几种常见的脉象:浮脉、沉脉、芤脉、细脉、弦脉、迟脉、数脉

触诊,就是以手触按病人的体表,察看病人的体温、硬软、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诊断。触诊是针灸治疗的重要手段。

《史记》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顺势之美——辨证施治(上下)

因人治宜,个性化治疗,辨证施治

1. 针灸治疗的顺势之美:

补泻:补必用方,泻必用圆;法天补泻

 

2. 中医外治的顺势之道

寒则热之:艾灸

热者寒之:中暑等症,适度用寒(一般不用寒)

祛除邪气

拔罐,刮痧

决脉通滞:针刺放血

“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3.天然药物顺势治疗

因势利导(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发汗:生姜、老葱须、红糖、开水、泡脚;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汤加石膏、生姜、枣)

吐法:瓜蒂散(瓜蒂,赤小豆)

取嚏法:

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搐鼻取嚏发汗为第一捷法。

下法:

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

麻子仁丸

精神症状

二便急

和法:小柴胡汤

温法:桂枝法,四逆法

消法:活血,疏导,散结

补法

总则:扶正补邪,顺势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