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区宇俊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意为第九章,一相也不可有自然段。“须陀洹”
意译为预流、入流,意思是预入圣者之流,声闻乘四圣果之一,断除三界中的见惑即证此果位,大抵属于准圣人之类。“斯陀含”意思是一往来,也称为一上一还,指的是得这果位最多只会在天界与人间再往返一次,就能够在此後证得四果,注定完全解脱六道轮回,不再受轮回规限之苦。“阿那含”意为不来,即是指不再来到欲界受生。“阿罗汉”有三重意思:第一是杀贼,指杀掉烦恼之贼的意思;第二是无生,指断了见思烦恼,跳出了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第三是应供,就是应当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享受人天的敬仰和供养礼拜。“无诤三昧”意为态度无可无不可,凡事不作争论,马马虎虎的将就过去。“诤”意为直言劝告,“三昧”意为无所谓、不介意、将就过去。另一解说是:“无诤三昧”是指无我人、无彼此高下和圣凡之分,一相平等。“乐阿兰那”是须菩提的尊号,佛祖称须菩提为乐阿兰那行者。
这一段经文的大意是这样,佛祖问须菩提: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说呢?须陀洹可以这样想:“我得到须陀洹的果位吗?”须菩提回答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须陀洹虽然是被称为入流,但是实际上是无所入,不入于色声香味触法,才被称为须陀洹的。佛祖又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说呢?斯陀含可以这样想:“我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回答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斯陀含被称为一往来,实际上是无所往又无所来,才被称为斯陀含的。佛祖再问:须菩提,依你说怎么样?阿那含可以这样想:“我得到阿那含的果位吗?”须菩提回答:不能的,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阿那含称为不来,实际上是无所不来,才被称为阿那含的。佛祖再追问:须菩提,依你说怎么样?阿罗汉可以这样想:“我能够得到阿罗汉品位的道行吗?”须菩提回答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没有什么实在的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是这样想“我得到阿罗汉品位的道行”,那么即是有了我的形相,别人的形相,众生的形相,长寿者的形相这样的分别心了。世尊,你说我什么事都不会和别人作争辩,事事都能够随遇而安,将就而为,这一点在人群之中要数我做得最好,是一个没有私心欲念的阿罗汉。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我就是没有私欲的阿罗汉。”世尊,如果我这样想“我得到阿罗汉品位的道行”,世尊您就不会称我为乐阿兰那行者!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什么道行,只不过是为了表达上的需要被称为须菩提,叫做乐阿兰那行者罢了。
无论修佛道达到什么层次,一个前题条件就是要做到“无我”,如果心里依然有“我”的存在,那么就谈不上层次了。假如“须陀洹”心里想“我得到须陀洹的果位”,那么就说明他心里依然有一个“我”的存在,这样他就没有资格成为“须陀洹”;若是“斯陀含”心里想“我得到斯陀含的果位”,那么就说明他心里依然有“我”,这样他也就没有资格成为“斯陀含”。其它的阿那含、阿罗汉等等亦然,都不能够有“我”得到了什么什么果位的想法。须知世界本空,“我”当然亦是空,“我”尚且没有,何来“得”呢?何来“果位”呢?所谓“须陀洹”也好,“斯陀含”也好,或者“阿罗汉”也好,是为了表达修佛悟道境界上的分别,固且按上这些名称罢了。不按上名称就无法说清楚,在客观上并没有这样的果位或者人物的分别。
我国古代有一种哲学思想叫做“天人合一”。这种思想不仅是指“天人感应”,认为人有善恶,必达于天,天有喜怒,必示于人。人间所做的善恶行为,天通过风调雨顺或是自然灾害来表达它的喜怒哀乐。所以古人说人间有冤情,天会六月飞霜;人间有德义,天现五星连珠。这就是天与人互为感应、息息相关的体现。除了这一层意思之外,另外还有一层“天人一体”的意思。认为天与人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或者说是重合关系,换言之即是天与人实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种观点和这篇经文里讲的思想是一致的,想表达的是相同一个哲理。以天地之大,万物之多,和每一个人合起来说尚且是一个整体,何况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何况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呢?何况是你与我之间的关系呢?佛教戒杀生,其深层义理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并不是指杀生会招来冤报那么简单。《梅花易数》有诗说:“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百事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于心上起经纶。仙人还有几般话,道不虚传只在人。”可见易数是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而起卦断事,这是古圣先贤悟通了天地万物都是分而为万、合而为一,分开来说是各个不同的个体,合起来说是一个彼此关连的整体,有“万物与我为一”的特点,其关系就象人体与内在各个器官的关系一样,于是根据这种认识而创立出了易经八卦。那些不明白起卦的随意性问题,认为卜卦毫无科学根据的人,正是不明白“天人合一”的哲理,只懂得执于一个小“我”,所以才是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个中的玄机。如果读者能够真正明白“天人合一”蕴涵的意义,忘掉自我,不执于我相,以全局观念来认识整个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那么理解这篇经文也就不是很难了,可以说是于佛于道思过半矣。
(转第十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