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区宇俊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意为第六章,正信的人非常少自然段。“持戒修福者”意为正确修行的人。“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是比喻多佛之意。“无量千万佛”亦是比喻众多,指无数佛之意。“著”通驻,即近似于显现、显扬之意。“法”意为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换言之即是指事物本身最基本的特征或属性。佛经中一个“法”字包含着多重概念,往往是此“法”不同于彼“法”。
这一段经文的大意是这样,须菩提对佛祖说:有不少的众生听了您的话和听了这部经,他们会深信吗?佛祖回答说:不要这样说。我圆寂之后,往后经过五百年,有正确修行的人诵读到这些经文的时候深信它,认为是说得对的,就应该知道这些人已经不是三几世修佛得出来的那种慧根,而是数不清那么多世修佛得出来的慧根了。听了这些话就能够深信不疑的,须菩提,我全都知道,这许多的众生是得到无数世修佛才会有这样无法计算的福德。为什么我这样说呢?是因为这许多众生观照事物的时候已经懂得不再有着自己的形相,别人的形相,众生的形相,长寿者的形相。没有什么个人独有的特征,亦没有什么不是个人独有的特征。为什么我这样说呢?是因为这许多众生如果只是显现个人的特征来观照事物,那么就会是驻于自己的形相,别人的形相,众生的形相,长寿者的形相。为什么呢?如果以个人的特征,即是驻于自己,别人,众生,长寿者,所以不应该有个人的特征,亦不应该没有个人的特征。是因为这个道理的缘故,所以我经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啊,知道我的说法,如拿竹排来做比喻的。自己的特征尚且应该放弃它,何况那些不是自己的特征呢!”
佛祖这一段话主要还是语重心长地对现场的听众讲要以无“我”观物,不要老是从“我”的角度出发。若是心里有“我”,则必然亦有他,亦有了众生的分别,这样就难以理解“空”的含义,希求得道成佛就会遥遥无期。
写到这里笔者想摘引南怀瑾先生讲解金刚经时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
“当年有一个故事,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喜禅师,从小出家,三十几岁开始参禅,总不能开悟,于是他从南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智慧第一,释迦牟尼佛和许多佛菩萨,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想开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台文殊道场。也有人拜了三年两年才拜到,为的是要见文殊菩萨。
话说这位文喜和尚拜到了五台山金刚窟,看见一个老头子牵一头牛,胡子白白的,头发也是白的,请他到他的茅蓬喝茶,问他道:和尚你了不起啊!三步一拜是从那里来的?文喜说南方来的,想求见文殊菩萨。老头子说:南方佛教怎么样?他回答说:南方佛教麻麻胡胡,所以到这里来,想求见圣人……你们北方五台山的佛法怎么样?老头子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啊!
其实整个世界人类社会,都是有圣也有魔,都是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喜问道:五台山一共有多少出家人啊?这老头子说:前三三与后三三。这一句话,千年来也没人知道他讲什么?一般修道的人就讲,前三三与后三三,这就是要人修气脉呀!后面有三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前面是印堂呀,守窍的灵门关,这里是什么关,那里是什么关,都是讲这个。其实这个可以作话头参,前三三与后三三就是禅宗的话头。
那么两个人谈到这里,老头子就问文喜佛法,这位文喜和尚却答不出来;老头子皱了一下眉头,叫声:均提,送客。茅蓬后面出来一个童子就说:法师你请吧!就把和尚送出茅蓬外了。这个文喜和尚正回头要道谢,就看到文殊菩萨骑一只狮子站在空中。
可叹这位文喜,千里迢迢,三步一拜要见文殊,这时才发现原来与文殊菩萨当面对谈而不自知,真是后悔莫及,痛哭流涕。以后,文喜发愤努力,终于大彻大悟。文喜悟了以后,到丛林下做苦工,就是部队里所称的伙夫,大陆上禅林中就叫作饭头。饭头的工作很辛苦,一个庙子中千人吃饭,那个大丛林的饭桶,像我这种个子啊,站在锅里头,从外面绝对看不见人。要煮一千多人吃的饭菜,所用的锅铲之重,如果没有练过武功的人,拿都拿不动。所以少林寺学功夫,只要能烧三年饭,你武功就不得了啦!米要整袋倒进锅去,要搅的时候,要有武功才能转得动那个锅铲。文喜禅师因为自己悟了道,愿意发心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这就是菩萨道。
有一天文喜在做饭的时候,文殊菩萨在饭锅上现身,还是骑他那只狮子,在饭锅上跑圈。文喜看到文殊菩萨,就是当年在五台山金刚窟看到的那个老头子,他拿起锅铲一边就打过去,一边嘴里说: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你跑来这里干什么?你是你,我是我。文殊菩萨的那个化身飞到空中一笑,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苦瓜当然连根都是苦的啦,这个甜瓜当然连那个蒂都是甜的。修行三大劫数,连释迦牟尼佛都是做过他的学生的,倒楣了,反被老和尚讨厌。这说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反覆叮咛。也就是禅宗祖师们后来说的:佛来斩佛,魔来斩魔的道理,这也是修行的无上秘诀。”
好一个“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文殊菩萨虽然是微笑着说,但是无疑是狠狠打了文喜老和尚一个耳光。言下之意象是说:你这个老不死呀,几十年修行算是白修了,胡子长得都过膝了,依然是这么的糊里糊涂!看来文喜老和尚离得道成佛还差十万八千里,需要再好好悟一悟才行。
(转第七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