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区宇俊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意为第三章,大乘正宗的佛法自然段。“告”即告诉、告知。“摩诃萨”是摩诃萨陀或摩诃萨埵的简称,为有情众生之义。“无余涅盘”是得重生永不再受苦的意思。涅盘有二种:一是有余涅盘,二是无余涅盘。爱等诸烦恼断,是称为有余涅盘;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尽,更不再受,是称无余涅盘。
这一段经文的大意是佛祖告知须菩提:各位菩萨和其他的有情众生应该怎样控制住自己的私心杂念。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例如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或者是化生的;例如有形有色相的,或者是无形无色相的;例如有思想有感情的,或者是无思想无感情的,或者既不是有思想有感情、亦不是无思想无感情的,我都可以使他们得到度化而最终达致无余涅盘。这样来度化所有的众生,实际上是没有众生真正得到我的度化。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如果菩萨有着自己的形相,别人的形相,众生的形相,长寿者的形相,那么就不是菩萨了。
是不是有矛盾呢?这段经文里佛祖一方面说他可以使众生得到度化,另一方面却又说没有众生可以让他度化,究竟是有众生可以度化还是没有众生可以度化呢?以凡夫的思维不容易想得通。其实佛祖在这里教导听众的是现象与本质的问题。从现象上说,确实是有众生可以度化,这是我们的感官可以确切感知得到的;从本质上说,是没有众生可以度化,所谓的众生只是我们感官上的产物,并不是宇宙中实际存在,就象电脑的景物不是实有,而是由无数的数据形成景物的道理一样。要理解佛祖说话的义理,就需要我们的智慧来参悟了。
(转第四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