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一堆白骨,观成一朵盛世之莲(明月诗影)

(2016-06-25 14:57:29)
标签:

黑夜书一首

明月谈诗一篇

明月蝴蝶摄影一组

诗意栖息

分类: 明月诗画摄影

把一堆白骨,观成一朵盛世之莲(明月诗影)

黑夜书

 

你携一片子夜,以盲鱼潜入

从躲不开的低处,温你知我

一波波,明月天心

我土遁西北,取黏土八两

用一只葫芦带走雪山

合水土,捏瓮成埙

高五音低一弦的,还是你

叫醒一大群夜鸟,搅弄三更

 

我以一头冬眠之熊,用整个冬天

与你默默、脉脉——

是那盲人,用亲密无间的黑暗

冶炼寂静的,尚方宝剑

我的心一乱,就听到

那些乘着草木花朵

如鸟兽似鱼虫回来的亲人

暗中的吞咽与反刍——

弥漫的杀声,他们——它们

一生生一折折的

成了彼此的食物链

 

静坐子夜,用最黑的一个时辰

演化六世浮生,直到把自己

观成骷髅,看到自己的满头青丝

成了荒野上幽幽闪闪的

一团鬼火,此起彼伏的风

更多的毛发,他们、它们

越来越大……再看

直到把一堆白骨,观成一朵

盛世之莲,揉你的弦外之音

把尘世的苦难与隐忍

契入你种下的

那粒光,真的看到了

 

是那神话,正沿着我的奇经八脉

拔节闪亮,那翘首的它们

一朵浪花的功夫,就成了

头顶上方的,我们

那一瞬,历历分明

就把我们,看成了——

生生不息的风情万种的

一个神

2016517

 

 

  《诗网络》年度诗人访谈(诗意人生:第七期)

           

             ——李明月谈诗/答华夏云客九问(之二)

 

 

(二)华夏云客:人们对口语诗歌褒贬不一,您对口语诗歌持何种态度,能否通过一首类口语的诗歌,最好是您自己的,具体地谈谈,口语能在诗歌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另外,我在您的诗歌中感受了语言的多元化,怎样使用多元语言,才能为诗歌营造立体空间?

 

李明月:诗歌语言的使用,是包罗万象的,这种“包罗万象”,在于学会“利用”。还是用一首诗来说吧。2003年,我在广州收养了一只约两个月大的流浪猫,取名李小咪。小咪的灵性让我惊讶,我们成为融融的一家。我吃什么,都往它嘴里塞一点。一次我吃很黏的软糖,给了它一块,它一咬,就把牙粘住了,它想吃糖,但没办法张开嘴咀嚼。它在沙发上一边用力一边后退,小样子滑稽可爱,一声“咚”,它退到了地板上……小猫吃糖被黏住,叙述过程适于口语。但把过程写出之后,难处呈现了,修改了几十次,对挖掘深度都不满意。放了一阵子再改,还是不能深入。

一首诗的内涵,不是述说存在表象,而是由写实转化为诗意的超越。超越的部分,就是一首诗的深度。比如一幅山水画,如果把远处的山峰和近景画得一样细腻,没有让人感到虚远,即使画工再精致,也是匠人之作。以虚衬实,以实入虚,才会产生虚实相生的气象,一幅山水才会显得灵氛冉冉,大气苍茫。这和一首诗是同理的,如用多了口语,就会淡化诗性,写实没有入虚,没有超越,就成了用分行文字说话或写故事,就不能称之为一首好诗。

    诗歌通过意象与多元组合,呈现出语言的多彩纷呈。一首好诗应该是饱满的、立体的多元素的。如此,才能让人感受诗歌气场的运化。置身于这样的诗中,才能让阅读者产生与诗歌频率的共振。如果是片面的,或语言结构单一,就不会让人产生品读诗歌的满足感。我认为适宜的题材,恰当地限制地使用口语,会增添诗歌的灵活度。

任何语言都是为诗歌内涵服务的。任何形式的语言泛滥——过则乱,乱则惑,用到刚刚好,不偏不倚,适中为道。越是生活中的平常细节,挖掘主题时,难度就越深。这首至今也不满意的诗,是我写短诗最费劲的一首。这个猫吃糖细节发生了十二年才能入诗,我想到尘世的种种,就像猫嘴里的黏糖,不能拒绝想吃又吃不到,想要拒绝,又放不下的个中纠结,用分行写成——

 

我收养的小猫叫李小咪

我吃什么,就往它嘴里塞一点

这次是黏糖,一入猫口

就粘住了,它后退一步

就鼓动一次腮帮,试图吃到

闻到的香甜,它摇头晃脑

试图把嘴张开,样子滑稽

“咚”——它从椅子掉到地上

我抱起小咪,掰开它的嘴

扯出了压扁的黏糖,它 “呼哧” 几声

出了一口长气——

忽地一声空响

一条长绳缚我于虚空

每次逃离,都被拉回,一次次重复

五马分尸的梦,一次明白一点

那绳,是我搓的,那麻

亦是我亲手所种,那些过不去的门坎

长高了,如入猫嘴的——

香甜、黏劲与韧性

纵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试图挣脱……

忽闻兰香入微,回头

那盆兰又开了,这会是六朵

耳边萦绕六字/反复唠叨……

我如猫,猫如我……

——《 我如猫,猫如我……》

 

 

这首诗直到修改到猫我不分时,才觉得进一步挖掘了主题。原来只写到想挣脱,又被“黏糖”黏住、那种诱惑与无奈。开头叙事写实,感到口语使用多了,欠缺音律跳动。挺多算是一首有点想法的诗。这首诗前后修改了一年多,直到悟出不能挣脱的诱惑,乃是暗中的绳索,都是因为自己的心放不下舍不得。由“一声空响”才转化到超现实中。猫诗的结尾用六朵兰花氤氲,兰香是优雅高贵的象征,花香和音乐都是空性的,只能用心感应。此诗借助了花香,用了“萦绕”来混淆视听,是想挣脱原来的词义束缚,试图起到余音绕梁的功态。这首诗修改达百次以上。越是生活中平常的细节,挖掘主题的难度就越大。一个细节才能由实入虚,让一首诗产生虚实相生的气势。当一个真实的细节,忽略了多年,在一首诗里发挥了作用,是悟的过程,是超过了语言又回到语言的根本中。

这首猫诗我没有用直接明确的表达,我希望能留出些想象空间。如果诗歌过于直白明了,就会减弱诗歌的艺术性。给读者留出想象和思考的空当,亦是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我知道自己还没有做好,但我已经意识到这个层面。说是写诗,不如说是悟诗。悟了才得:就不会纠结于语言的表面形式中。

 

李明月谈诗:答华夏云客九问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f5db5f0102w8hr.html

采访诗人华夏云客:http://blog.sina.com.cn/u/1502877493

《诗网络》http://blog.sina.com.cn/u/2768173582 

 

明月的一组蝴蝶随拍,翩翩诗情,纯然我心,与诗朋道友分享——

 

把一堆白骨,观成一朵盛世之莲(明月诗影)

  

  一只小灰蝶,背着一粒七彩光,栖息于一片叶子的黄昏中。


把一堆白骨,观成一朵盛世之莲(明月诗影)

  

 一片飞来云,做了一株野花(对叶莲)和一只凤蝶的背景——完成了一个夙愿。


把一堆白骨,观成一朵盛世之莲(明月诗影)

   

 把门开一个小缝,就看见门外的事物,是如此美哉与生动。

 

把一堆白骨,观成一朵盛世之莲(明月诗影)

    在薰衣草的弥漫中,虚实相生。


把一堆白骨,观成一朵盛世之莲(明月诗影)

  

  山中湖边,大雨欲来,一只凤蝶在风中坚守着……


把一堆白骨,观成一朵盛世之莲(明月诗影)

 

我知道大雨就要来了,那只大凤蝶还在,那人也没有走,那我也不离开。


把一堆白骨,观成一朵盛世之莲(明月诗影)

蓝天白云,花开延绵,蝴蝶翩然,大自然的赐予,秀色可餐,让我增添了精气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