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欢乐颂》:樊胜美式原生家庭教养到底错在哪?

(2016-05-10 10:10:22)
标签:

欢乐颂

樊胜美

家庭教育

分类: 三瓣心香——理之香


http://s16/mw690/001E8azqty71zgS9oMD7f&690

 

最近,很多人都在看电视剧《欢乐颂》,也都对其中樊胜美家庭的问题感到扼腕叹息。尤其是看到樊家哥哥在单位打人,樊母三番五次地致电给“剩女”阿美,要求她不断寄钱赔医药费,不顾樊小妹在上海的死活,大家头脑中都带着无数多个问号。究竟樊家是怎么培养出一个到处闯祸,给妹妹拖后腿的“无底洞”哥哥?而究竟为何,樊胜美明知道父母偏心,却还是唯唯诺诺听从父母的旨意,不断寄钱给家里贴补哥哥,最后逼到自己走投无路?

电视剧虽然也有夸张成分,但我最近留意“知乎”上面的帖子,发现不少网友站出来说,自己的家庭也存在这样类似的问题。很多女孩子在外辛苦打工工作,父母却会在家给儿子买房成亲,儿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依赖啃老,于是只好变相“敲诈”女儿……网友们也说自己当时非常痛苦,孤单无助,走投无路,有的甚至想到自杀,跟樊胜美有过之而无不及。

看来这不是一个个例,而是一个在中国文化中有些普遍的现象。因此,我特别想解析一下,樊胜美式的原生家庭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以此看到国民对于教育的集体心态,到底出现了什么偏差。

                   http://s7/mw690/001E8azqty71zgV8q6G96&690

自主性被破坏,独立发展打折扣

我首先看到的偏差之一是,不少传统父母在带养男孩子的时候,并不是很注重男孩子的独立自主性,而看重他的听话、懂事、顺从,这样的品质。而根据脑神经科学与发展心理学

的研究,其实男孩子你更得需要给他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自由,要允许他探索、破坏、犯错,尤其是在关键的2-3岁反抗期,父母就得放弃越俎代庖的想法,培养他的自主性、主动性,帮助他克服羞怯性、内疚感,达成目的和意志力的实现。反观目前的家庭教育现状,也许对于带男孩子,不是那么有利。

传统社会一向重男轻女,看重传宗接代。尤其是过去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家里如果出现了一个男孩,全家五六个大人把关注的重心全集中在他身上了。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全情出动,为了带这样一个小少爷。而过分关注的结果可能就是越俎代庖,尤其在他2岁反抗期来临的时候,也许做了一个不利于他实现自我独立成长第一步的行为。首先比如,“不放手”。中国文化对于“放手”下一代一直都持着比较消极被动的态度。从儒家文化传统来说,更重视子承父业、父慈子孝,三纲五常,顺服听话,希望把上一代的价值观更早更好地加于下一代心理上,让下一代对老一代的精神世界、家族传统进行传承,发扬光大,因此,这种文化发展到益发成熟而僵化的后期,上一代对于下一代的放手意识,可谓益发淡漠。

也就是说,我们几乎很难把孩子当成独立自主的个体来对待,而更多地潜意识把他当做自己的附属品、传宗接代的工具来对待。我们有时候不是看他这个人本身发展的需要加以教育引导,而是把他看成家族的一员,加以惯性地教育引导。许多祖父母更是如此,这个儿子将来身负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重任,你怎么能在2岁反抗期,就让他磕着碰着呢?保护孩子安全的意识压倒一切,过度保护,过度束缚,让他失去了第一个独立期精神的培养。

http://s10/mw690/001E8azqty71zh0B3Gp49&690

不允许“犯错”的孩子,既依赖又愤怒

其次,我们不太允许男孩“犯错”。在2-3岁,男孩子心理发育进入前运算阶段,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性质。不能够将自我和他人很好地区分开。这个时候的孩子,不但爱对大人说不,更爱探索与破坏。犯错,试误,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法之一,且不太顾及后果和他人感受。此时,有的大人也许会对男孩子做过多的限制,不让他碰这个,摸那个,有的为了避免他出去闯祸,甚至把他关在家里不和小朋友玩。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权力。要不就是大声呵斥孩子。

这样的教育下会产生两个极端的孩子。一种也许变得过于乖、顺从、早熟,不敢逾越雷池一步,很听话,但缺乏创造力,对人很难拒绝,为了不让大人责备,他干脆龟缩在自己的小天地,内向、做事缩手缩脚。另一种孩子也许会因此更加叛逆,这就好像樊胜美哥哥的类型,他会固着于这一叛逆期,不断反抗家长,反抗权威,做出出格的事情来,因为他的“不”与自我独立性没能得到家长的支持,他内心对父母和权威积累了很多愤怒、不安,变得既依赖又反抗,长大后却很难独立成熟,而像个孩子一样,时不时有破坏的行为,且很难为自己的行为真正负上责任。

放开手脚,协助孩子学习自我管理

身边有太多这样的孩子,徘徊在以上所说的两者之间。长大后也就很难有比较大的成就,很难发育得人格成熟。那么,面对2-3岁孩子的反抗期,家长正确的方法又该怎样做呢?

家长要视他为独立个体,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放手,然后冷静旁观,并适度给予支持。这个时候的孩子非常固执,自我为中心,情绪起伏波动大,要成为一个人,他此时需要努力地让自己积聚能量高,探索未知,放开手脚,完成从婴儿期向幼儿期的关键性转变,他得学会更自由地支配个人活动,自我管理,慢慢学习自律,了解自己与妈妈之间的区别,形成最早的个人意识,并获得成长中初次的成就感,作为家长,你要在一旁欣赏他的这些努力,而不是打压或者过度保护。

摔倒了,让他慢慢自己爬起来,擦干眼泪自己往前走;玩具弄坏了,陪着他慢慢修复玩具;家里整乱了,陪着他一点点收拾好,自己收拾好自己的烂摊子;饭洒得到处都是,陪着他洗手、擦桌子、弄干净,让他自己参与,而不是处处代劳。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了,陪着他平复自己的情绪,甚至与小朋友沟通协商,想出办法处理好彼此的矛盾和关系。家长得抱着开放的心情去看孩子,好奇地,包容地去接纳孩子的每一次出格、每一次犯错,每一次冲动……当然父母也得设定行为底线,规定哪些能尝试,哪些不能尝试,告诉他哪些是危险的,确实不能碰。最后,还要把负责任的能力交到他手上,不但帮助他提高了能力,还提到了自律的技巧。这样,也许才能协助孩子顺利走过这个第一反抗期。

再来看电视剧中的樊胜美和他哥。樊胜美是属于第一类的乖孩子类型,对父母唯唯诺诺,有求必应,早熟听话,但却成了办公室油子,无法出格,做出更大自我成就。而她哥哥被培养成第二类孩子,到了三四十岁,还在不断反抗,内心的愤怒很多,但却难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家庭恰恰是不少中国式家庭的写照。

http://s1/mw690/001E8azqty71zh9TnDGf0&690

发展停滞的孩子,很难社会化良好

心理学认为,前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如果没有很好地达成,那么下一步,也会难上加难。人内心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固着。很多观众对樊家哥哥又恨又气,其原因也是因为他其实在这样的家教下,自我成长的每一步都没有得到更好地发展。因为反抗期过后,人开始进入3-6岁,俄迪普斯期,也就是恋父恋母期。这一个时期,孩子需要得到父亲的教育和影响,彻底地走出母亲的怀抱,去发展自我的社会化技能,进行初步的社会适应。但是可想而知,一个坐不住、爱闯祸,处处让家长和老师为难的孩子会得到幼儿园怎样的对待。

樊家哥哥在前一阶段被父母培养得既愤怒又依赖,深受宠爱,却又难以为自己行为负责,这一阶段,可能成为幼儿园的“小霸王”,以犯错为荣,给老师惹事。加上樊家妈妈总是对儿子不放手,让儿子恋母严重,和父亲互动较少,社会化技能更是打折扣,没能培养得更好,第一步在幼儿园的社会适应宣告失败,那又如何去适应未来的社会呢?

樊胜美式原生家庭,其实是典型的中国式息事宁人的家庭,他们的儿子犯了错,其实更好的方法是首先接纳包容,再和儿子进行沟通,帮助他看到事情的严重性,了解他内心深处到底是怎样的情绪驱动,到底怎么想的,然后再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和矛盾,发展他自己矛盾解决,问题修复的能力。樊家采取的方法,你在电视剧里也看到了,他们其实首先并不接纳儿子的错误,也更难与之坦诚沟通,引导自我独立解决,他们只是不断地求助外援,求助女儿……因为女儿是更加乖的存在,他们能靠得住,他们甚至到女儿家避难,也不直接面对儿子的问题。

这种逃避式家庭教育,只会让儿子内心产生更多的疏离感,感觉自己其实已经心理上被家族给抛弃,他产生跟大的愤怒、孤独与不安,也许会制造更大的麻烦,更大的错误,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而不论遇到孩子什么样的问题,接纳问题,正面沟通和面对,才是解决之道。另一个人根本很难为另一个人负责任到底,一个孩子很难持续地来弥补另一个孩子的缺陷。父母也很难通过偏袒一个,强求另一个,来获得自己家庭的安宁幸福。

两个孩子是不同的,他们需要在家庭引导下独立地为自己的成长,自己的人生负上全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