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咨询师的自我成长:一个丢失挚爱的梦

(2013-07-08 20:20:40)
标签:

梦境

情感

成长

分类: 心灵涅磐——心理治疗专区

                    http://s4/mw690/59f38cdcge0ffa905eb23&690

 

   心理咨询其实真的不只是给别人做,首先,你得理解认识自己,更好地自我成长,当你能够成功地跨过某个坎的时候,你也才能带领你的来访者跨过情感情绪方面的某个障碍,才能带来良好的咨询效果。

    我的个人成长有时在会明心理咨询中心开展,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个我的梦境。成长中,我告诉老师一个近期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梦。在梦中,我感到我经过了一个校园,青葱纯洁,那是一个晚上,我要赶赴一个女性组织的活动,她要带领大家去美国读书。很多人带着信仰找到她,她在校园尽头的河中小船上宣读她的抱负与梦想,非常虔诚,无数人被她感动。而当我下了船,我又发现夜晚的校园里,行色匆匆的同学们有一些异样。有一个人在那儿哭泣,抱着一把吉他。我走过去问他为什么那么失声痛哭,他说他在寻找他的爱。他丢失了自己的此生至爱,因此非常伤心。那么多人走过,他也不避嫌地悲伤着,我看到他,怀中想要拥抱而又那么空洞,心里竟然有了一丝安定。

    我继续在校园里走,我发现此时的校园完全不是白天的样子。白天人们善于伪装,躲在面具下面,夜晚,大家却显露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还有一些失恋的人群走过,有的人说,我之所以辛苦读书,就是为了得到某个心上人的垂青,或者追回自己曾经的旧爱.人们那么压抑而麻木地学习工作,原来内心藏着这么脆弱的一块地方,当这个部分,这个情感世界得不到满足,我们再多奋斗都是徒劳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用来追求爱和表达爱,为什么我们藏得这么深,又伤得这么重?

    梦醒后,我感觉全身轻盈,好像内在某个压抑的部分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我想起自己曾经丢失挚爱的经历。四岁时,从小带我的外公去世,在他去世那晚想要见我最后一面,我因为惧怕死亡而没有去见,留下了终生遗憾。回到父亲身边,缺爱的父亲对我曾经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很难照顾到我幼小的情感需要。父母之间彼此设防,相互指责,充满距离的相处方式。爱的流动在家里特别难得,我的原生家庭,父母之间的相互支持很多时候在争执中完成。

    上大学离家后,我有了第一段恋情,对方和自己不合适,但我却被他言语的温暖和动作的性感所感动,深陷进去。但又无法真正爱对方,只是享受被爱的幻像。于是借嫉妒发泄内心的恐惧,他也没有被信任感,分合几次,最终把对方推开。失恋之后,我患上爱情瘾症,那个梦准确地触到了我初恋失败之后的那种彻底的沮丧空虚,不被爱与忧郁。

    那时的我,就像一条缺水的鱼。我想找回相爱时那些美好,却又一无所获。我不想真正给予爱,但却又享受他对我的好。这多少也伤害了对方,对方当然会默默离开。而离开后,我的疯狂迷恋成为多年的一种隐痛。表面,我很正常,照样工作,但天知道,我内心的缺口有多大。我寻求主的帮助,信了基督教。

    那个梦预示并揭露了我那段时间的心路旅程,一边是理想的召唤,一边是情感的疼痛。人几乎总是生活在这两端之间,难以平衡。

    老师带领我去修复当时的那种缺口,这个梦也预示了我将来的事业将和情感有关。我是一个不能缺乏情感滋润的人,有时情感会显得更加重要。我希望生命中充满了爱与被爱,理解与沟通,善意与支持。我希望相爱之人最终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爱,而不能承受冷漠、不屑、不沟通、疏离等方式。而目前的丈夫有时候表达爱的方式显得非常含蓄,理性,不一定能够马上达到我的标准,我们之间也在进行艰苦的磨合。

    从梦中带来成长与进步。梦告诉了我,我常年的隐痛究竟在哪里,同时也告诉我需要去直面自己曾经的缺失,只有在情感上有了真正的满足与快乐,也才能真正有利于自己事业上的追求。我不能够总是压抑自己的情感表达,要能够告诉爱人,我需要你的重视,你的怀抱,告诉他,可以怎样来爱我,这样我就满足了。

    梦还让我看到自己曾经的伪装,纠结的情感表达,拿学习和工作来隐藏自己的情感,试图麻木,拥有高远理想追求,清高的同时,其实内心并不坚强。我要从此放开,照顾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孩子,不要再貌似的强大中拒人于千里之外。要让自己变得更有人情味,更会去爱,去支持爱人。放下自己的姿态,防止下一次的受伤再度发生。

    那么,你不妨也解一解自己的梦如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