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江霞
江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11
  • 关注人气:50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2012-01-18 16:17:43)
标签:

杂谈

分类: 试题编写

阳城县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三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为检验课改实施水平,了解新课程下学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引导教师反思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我们于110日对全县三年级进行了语文调研测试,现对测试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基本情况

全县三年级应参考3574人,实参考3596人,参考率99.4%。总均分88.1分,总及格率98.1%。整体情况较为良好。

试题分析

打开三年级语文试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小朋友们,又一个收获的季节到了,请带上自己的聪明和细心出发,去收获丰硕的果实,祝你成功!”这段极富人情味的亲切话语感动。可以说考生因为这几句话,可以尽快消减心里压力,可以尽快以较轻松的心情投入到考试中,可以尽快激起学生兴趣,可以尽快消除考试紧张情绪,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这份试卷无疑是开了一个好头。

试题以教材为载体,立足基础、适当增加难度、增大容量、体现出灵活性、综合性。侧重考查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必要的字、词、句、段的理解和体会,去理解、去感受、去运用。这次语文学科的试卷成绩基本反映出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阅读习惯的养成和独立阅读能力欠功夫,整个年级习作水平总体不错。这套试题,注重能力考查,尤其对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考查,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下面就各方面情况做具体分析。

整个试卷由六个板块组成(生字盘点、精挑细选、遣词用句、文海拾贝、阅读和习作),其分值分布是:生字盘点(8分);精挑细选(4分);遣词用句(19分);文海拾贝(18分);阅读(23分);习作(25分)。卷面分3分,全卷满分为100分。从整个试卷的分值分布来看,分值较重的是“遣词用句”、“阅读”和“习作”三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学三年级开始由一、二年级以拼音字词为重点过渡到以句段、阅读和习作为重点了。试卷把握了学段特点,突出了教学重点。

卷面分析

一、生字盘点。(8分)

试题说明:该题是对教材中生字表里的词语进行的常规抽测,都是学生应知应会的最基本的字词知识,在测查会与不会的同时,还测查学生写得规范与否,即测查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

学生答题情况:学生掌握情况很好,得分率高,满分很多,但也有极少数学生有失误,失分主要出现在不认真读题上,如“疼痛”写成“痛疼”,“烧”字上面多一点,“仿佛”写成“仿拂”。这就反映了学生对繁难字的把握差,对形近字区分不清楚;也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对繁难字的教学、对形近字区分不够到位。

 

二、精挑细选。(4分)

试题说明:该题主要侧重考查学生对容易混淆的字的读音、形近字词及优美诗句的理解掌握情况。

学生答题情况:学生掌握情况很好,得分率高,满分很多,但也出现了一个共性的失误,即:仍然的“仍”字的读音选不准,“竞相开放”的“竞”和“竟”混淆。

三、遣词用句。(18分)

试题说明:该题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积累的优美词句、对关联词语的运用、诗文储蓄及在生活中用词说话的能力。

学生答题情况:学生掌握情况很好,得分率高,满分很多。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平时在语文知识积累方面较实。

四、文海拾贝。(18分)

试题说明:该部分共有3道小题,分为“我爱美丽的祖国”、“我敬佩优秀的人物”和“我长了很多见识”三个主题,目的是测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主题提炼能力,其中有优美词句、有文人品质、有对文章主要精神的领悟等,总之是测查学生的课内积累是否达到要求。

学生答题情况: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滚瓜烂熟,多数学生解答自如,得分率极高,不足的是学生背诵很好,默写时还是出现了一些错别字。

教学建议:对教材中一些要求背诵积累的知识,不能只重视背诵而忽视默写,不要培养只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平时对学生要有默写的要求,可以同桌合作完成,可以班内集体进行,学生干部批阅。

五、阅读理解。(22分)

该题分为两部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1. 课内阅读

试题说明:本短文是课内阅读,是从教材典型课文《掌声》中选择的一个片段,共设计4道小题。

学生答题情况:总体情况良好,多数学生答题不理想集中在:

2小题:不明白短文中主要描写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特别是对神态描写理解不到位。

3小题:学生对片段中两次掌声的特点领悟概括时重点词语运用不准确。

 4小题:片段中两次掌声响起时自己会对小英说些什么,学生口语表达时有的还存在地方口语、表述不明确不具体。

教学建议: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要鼓励学生多讲话,要关注课堂的评价,对精彩的语句及时表扬,对有误的话语及时纠正,平时要多积累,多练习。

2. 课外阅读

试题说明:该短文是根据学生的思考能力而设计的短文,并设计了3道小练习,考察学生课外阅读的最基本的常识与能力。

学生答题情况:这一题学生在第三题失分较多,学生没有读明白短文中啄木鸟身体每件法宝的用处,有的学生虽然心里明白对总结概述能力不强也造成了一定的失误。   

教学建议:造成该题出现以上漏洞的原因有三:一是基础知识教学还欠扎实;二是学生课外阅读缺乏;三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审题。

六、妙笔生花。(25分)

试题说明:

习作题目:(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道习作)

1.一次有趣的比赛

2.我学会了      (洗衣、画画、游泳……)

这是一篇写生活体验的作文,这就给学生一定的机动性与灵活性,也有了一个空间,其目的是想引导学生回味生活情景,选择最想说的事写,这样才能够有话题写,并写出童心童语来。

学生答题情况:因为试题难易程度合适,所以大多数学生习作完成较好,得分率比较高,还有少数学生得了高分。但也有个别语句不通、用词不准、没有条理,有的学生语言干巴、缺乏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建议:三年级学生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关注学生课外读物、小学生习作精选的阅读与学习,这样潜移默化效果会更加明显的。

思考和建议

纵观本次三年级语文试卷,成绩不太理想,但又在情理之中。很明显,这与小学各学段的不同特点是有联系的。整个小学阶段分为三个学段:一、二年级为第一学段,主要以拼音、字词教学为重点;三、四年级为第二学段,主要以句段的阅读写作教学为重点;五、六年级为第三学段,主要以篇阅读和习作训练为重点。学生在第一学段都是以单纯拼音识记、字词积累和简单表达为主,学习内容单一而简略。可是一升上三年级,学习的重点一下子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拼音识记、字词积累和简单表达变成了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段落的阅读和理解,学习内容比低年级复杂得多,学生面对如此的变化,感到不适应,所以学习上就出现了暂时的滑坡现象。

一、存在问题:

1.双基训练不够。表现在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如教材中的重点字词填写不正确,或者乱写,或者空着。一些学生还不能掌握本学期学习的生字,个别学生对练习中要求熟记和背诵的内容,还不能完全掌握。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内容,出现了会背不会写的现象。看来,基础知识的训练必须加强

2.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

本次检测中,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所要填写的内容都是书本上要求掌握的,都是要求背诵的。但是学生实际做题并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平时教师不是以这种形式进行练习的,变换形式后,学生就不理解、不会做。

3.知识点的教法和学法指导不到位。

我们的考试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是肯定能完成的,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即使是基础训练中已经出现过的题目,如阅读的第一小题,失分仍较多。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不要让学生死背教材,而要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以能力应万变。

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基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十分必要。这次检测中就有部分学生存在审题不认真的现象。其次,在答题过程中,学生的随意性比较大,尤其表现在阅读分析中,很多学生只是粗略地读过短文之后就盲目地答题,往往是雾里看花,不得要领。同时,答题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较差。

二、教学建议

1.明确年段目标,注重有效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年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注重综合,确立大语文观。

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非一朝一日而形成的,需通过长期的训练与严格要求才能达到,教师应拓宽语文教学的视野,准确领会课标精神,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要注意学科间的整合,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要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体验,内化语言。

3.加强对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

从答题情况来看,少数学生的卷面分失分,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些现象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反复抓,抓反复,通过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仔细审题、静心阅读、认真书写、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4.要加强语文积累。

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它的基础在于有厚实的积累。没有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空中楼阁”,理解和感悟就失去了基础。积累的途径,首先是要重视对文本的学习,要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对课文中的常用词语、精妙句子、人文思想等,该了解的要了解,该记忆的要记忆。老师还要善于总结、综合,让学生学习轻松,又事半功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