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在二中当中队辅导员的启示 [转载]在二中当中队辅导员的启示](//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上图:1986年,北京二中影视小组拍摄儿童电视剧《养“吊死鬼”的孩子》外景。右一为导演唐烨(高二),中为男主角姬晨牧(初一),后面两个是摄影(高二)。本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
说明:我说过,我每年要过两个节日——“六一”和“九十”。今年这个六一前夕,我们当年的几位辅导员聚了一下,感念今天的孩子实在可怜,对照一下我们当年的活动、生活,真的令人唏嘘不已......
在二中当中队辅导员的启示
1954年9月开学,刚刚升入高二的我,被团委书记张觉民先生(那时,许多北京二中老同学管老师叫先生)召见,说团章规定,指派优秀团员担任少先队的中队辅导员,叫我去见总辅导员,领受任务。从此,我(以及和我同班的张文柱同学、吴明村同学)就和总辅导员徐作森先生、和二中少先队结下了不解之缘。
徐先生和蔼文雅,交代任务认真清晰。建国初期,教育事业发展,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十分缺乏,国家不得不选拔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留校充实教师队伍。张觉民先生、徐作森先生,以及教我们班政治课的董权三先生、绘图课的续建行先生,甚至后来担任校领导的米桂山先生,都是业已考上大学却服从留校分配的二中优秀学生。他们是我们一代青少年的榜样!
就是徐作森这么一位高中留校的青年教师,带着我们这样一群十五六岁的毛头小子、高中学生,能把一所中学的少先队工作做好吗?好,那就看看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吧——
那时,下午第二节课后,都是自由活动时间,也是我们辅导员和自己的队员——初中朋友打成一片的时间。我和我的初一四中队先后搞了好多次有意思的中队活动。比如,在校内,我们举办过“我们的朋友桌椅不再哭了”队日;在校外,我们走到北海“少年之家”,观赏新拍摄的儿童电影《祖国的花朵》,倾听贴近自己生活的儿童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那时的校外活动比今天多多了。我们中队每人准备一个大三角尺,分别从北海琼岛脚下平地出发,直至山顶,测量琼岛山高。我们还每人一把米,一把柴,扛着行军锅,步行到玉渊潭,先是埋锅煮饭,然后军事游戏“夺红旗”,玩得不亦乐乎。对了,这些活动,班主任、老师可都不参加啊。
在中队辅导员中,我算是“新兵”,工作能力和经验都属三流,多数辅导员都比我积极能干。我们中队辅导员还集体干过不少大事。最难忘的就是我们一群辅导员,团结几位大队长,把百多个少先队员带到北京西郊鹫峰,举办了一次惊险有趣的夏令营。(见《教师光荣》95页)那个夏天,老师们都被集中在校搞运动,我们中队辅导员的总司令徐作森先生也不能前来坐镇。我们每天都要打电话向徐先生汇报请示,然后就是坚决灵活执行。尽管将近六十年过去了,我脑子里还清晰记得那几位十分能干的大队长的少年形象,他们的名字也令我难忘——范基公、刘维杰、徐元恭、程明昆……
今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中队辅导员常常在北京二中校庆时回到母校,也常常不忘拜见我们的总辅导员徐先生。我想,我们这些徐作森总辅导员的兵,当初是怎样凝聚在他的周围,把少先队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充实生动,直至半个多世纪后,还那么令人想起来就心跳加快,觉得不愧于那个火热的年代。尽管今天不能也不必简单重复过去的那些活动,但,那些活动,那些人——辅导员、大队长们、少先队员们,能不能给今天领导教育的“大”领导,以及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学生们,一些启发和启示呢?
2013 六一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