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祠堂碑记
(2025-07-12 23:39:59)分类: 古迹寻访 |
祠堂碑记
天地至和之气,时得之而为春;日得之而为煦;风得之而为薰。皆所以长养万物。其化至密,其用至醇。其在天德也,则为仁,为至善之德,为醇厚之化,为无言之教。备其理者,在唐虞为八元,在周为仁人,在汉斯称长者。其取义以能长育人材,先躬行而尚本质,有长盛昌大之道。故善治天下者必贵之。
汉之大臣,惟塞侯张欧,皆以长者称。因其行而求之,若曹懿侯清净宁谧,万石君之谦谨不哗,丙丞相之居德不伐,要皆长者之选。长者之为用,迂而不曲,缓而不滞,宽大忠厚,得圣人之度。人之能用之者,其国必兴,后嗣必蒙其利,非若才智之士浅而易穷也。
彼孑孑然而露其智术,任之以事,声威错出,非不可喜。然刻薄少恩,行法无余意,而虑民无隐情。喜之者未终,而厌苦之者众矣。若商鞅之于秦,王猛之于符氏,不旋踵而大乱作。岂其才智之不足,与长厚之道徵?而人不怀其德也。
故天下可以无才能之人,不可以无长者。不幸而乏才能焉,事不过于废驰;不幸而无忠厚之长者,其谁恃而不亡乎?长者之用,梁肉也;才智之效,药石也。吾以所见所闻,推之国有忠厚之治者,后必不衰;家之久存而不坠者,必长者之子孙。
台之宁海,有梅氏。考之图谱,有讳盛字昌图者,仕晋为章安令,擢南昌别驾。知晋将亡,即是邑而隐焉。常诵佛书,有灵鸟而降其所居之侧,若谛听者。岁余始知,郡县以为凤集,上其事。宋文帝闻而下诏褒之。上表称谢曰:“此殆览陛下之德辉耳,臣何与焉?”帝咨嗟称为长者,乃命郡县辟其所居为丹邱寺云。
今八百余年矣,其子孙众多,为邑巨家,而寺亦不废。宋淳祐中,诸孙之学佛者良阜,重建閤像而事之。历年虽久,而未有记其事者。夫以刘宋立国,未数十年而宗社为墟;长者之传,今千载而犹未艾也。则其所为之可称,岂特一言之善哉?
宋文帝知其为长者,而不知长者之为用。国之不寿也固宜,而长者之泽,至于子孙而益著矣。天之于善人,其所施甚远矣。祠而奉之,非特寓乎尊祖之思,使闻长者之风,却去浮薄而趋忠厚,岂不足为天下之劝乎?然长者虽不获如塞侯等之有益于当时,而其遗泽之所及,未始不同也。
乃为诗以系之曰:
中世处士,贵乎才智。
巧伪如云,非国之利。
无言而化,不为而成。
长者之功,巍然难名。
汉祀四百,将相多有。
匪任长者,其何能久。
如山之常,如地之容。
不震不腾,涵以风雨。
或乘乎时,世不能以。
泽钟厥家,千载祚祉。
有晋之衰,攘于篡臣。
先生耻之,高蹈海滨。
行修于身,闾里咸化。
灵鸟降祥,自天来下。
玺书旌门,惟德是嘉。
曰匪其躬,邦家之华。
有而不居,天下仪式。
锡之嘉名,江汉动色。
上下百世,作者几君。
其谁于仝,尚有子孙。
列堂森森,衣冠奕叶。
孰能佑之,长者之泽。
为善无位,所系则长。
若为尊崇,卒取危亡。
有严祠宫,浮屠攸宅。
岁时蒸尝,子孙千百。
辅德惟天,为善惟人。
载其淳风,民俗是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