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春华和上五房墩
梅春华(-1944年),黄梅县新开镇上五房村人,中央政法大学毕业。抗日战争时,任国民党第十八军副军长兼军部参谋长。
上五房
上五房墩位于上五房村东部,为村委会驻地。上五房墩历史悠久,410年前就开始建村。据《黄梅县地名志》载,该居民点早期只有五房(户)人家,地势较高,故村名叫上五房墩。据上五房墩梅红桥老人讲,对于村名,历史上梅姓人曾有过口口相传的传说。很早以前,墩里梅姓人喜好玩龙灯,龙灯队起名为尚武房龙灯,人们根据尚武房龙灯队的谐音,便将村名称为尚武房墩,后又演变成上五房墩。
上五房墩梅姓始祖为仲素公,是开二公的第九世孙,谱名调新,明万历辛巳(1581)年生,戊午(1618)年殁,时字辈。1610年左右,梅家圈被大洪水冲毁后,仲素公带领家人,迁居上五房墩。仲素公始居上五房,为上五房梅姓人始祖。四百多年来,上五房墩梅姓人从“时”字辈,到“大之,士维上国光,立志守端方,忠厚承”字辈,繁衍了十六代。
上五房墩现在居民点,占地面积约为11.56万平方米。居民有梅、陈、程、彭、高、张、刘等姓。有居民310户,1330人,耕地1150亩。其中梅姓居民200余户,近900人。
历史上,上五房墩多次变动过村名。清道光咸丰年间,因墩里梅姓出了个太学生,名叫梅国柱,因其远近闻名,人们经常将上五房墩叫梅国柱墩,渐渐梅国柱墩成了村名。清朝末年,又将村名改回上五房墩。解放初期,村名改为新开镇14乡。人民公社时期,上五房墩又改叫红光三大队。改革开放后,村名又改为上五房村。
上五房墩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原国民党上海师管区少将副司令,解放战争后期率部起义,解放后为上海市第一和第二届政协委员的梅远志;还有抗日战争时期,原国民党第十八军中将副军长,兼军部参谋长梅春华;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与教学的梅大圣教授等人,就出生于此墩。
(梅学书根据《黄梅县志》1984版上卷人物志、梅氏家谱和梅红桥老人口述录音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